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50多年前的事,真难!你参与过吗?

2024-01-28三农

50多年前的事,真难!你参与过吗?‖老家许昌

文‖郑永强 图‖网络

备料

「咱队要打机井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生产队长挨家挨户地串,大声小气地叮咛:「明天早起,拉上架子车,去西山拉石子,都起得早点儿,甭忘了。」跑了这家跑那家,一户不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两句话。

社员们像接到了圣旨,自觉主动地行动起来。男是收拾拉车,找气筒、找荆笆、找顶棍、找车襻;女人赶紧准备路上吃的,条件比较好的烙两个葱花油馍,条件较差的烙几个包皮馍或是杂面饼子夹点咸菜。 (想看看本文作者郑永强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高手在民间:镟锭子霸主)

忙活了半夜,鸡子还没叫哩,村子里就又叮当起来了。这个喊,那个叫,大哥二哥麻子哥,三叔二大爷表姨夫,扯不拢乱动弹。鸡犬也来凑热闹,亮着大嗓门开始了大合唱。整个小村庄喧喧囔囔,像是赶集会。

出发了,满天星星。过了霜降是立冬,天气凉了。上山拉石子的车子一辆接一辆,只听见「唰唰」的脚步声,正是行路的好时光。

返回时,整劳力拉一千斤,半劳力(妇女)拉七百斤。路上渴了,喝一碗二分钱的白开水;饥了,就着烙馍一吃,用手一抹嘴:「走,一襻二十里!」

到家了,一卸车,还是满天星星。往返二百多里路,星夜兼程,辛苦不辛苦?

拉了石子拉沙子,拉了沙子拉水泥,料备齐了。队里选派几个泥水匠制做井管井盘,井管井盘制好后,待凝固一段时间才能使用。

这些活儿都是立冬后集体干的。冬闲变冬忙,不挖河就打井。

立老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偏僻落后的小乡村根本没有吊车或起重机之类的机械工具。打井所用的井管、钻杆、铲泥锅都是非常笨重的东西。打井前,先立老杆。

老杆是一根八九米高的直径约三四十厘米的红松木,它的顶端固定着一个动滑轮和三根钢丝绳。井址选好后,把老杆的根基固定稳当,就依靠它下井管,换钻杆,清泥渣。它就是原始的简单的吊车或者说是起重机。

我有一位上小学时的同学,高大魁梧,身强力壮。当兵三年,转业回乡,被社员们推选为生产队长。在一次打井时,井管刚刚吊起,老杆突然一侧倾倒。为避免伤亡事故发生,这位退役军人临危不惧,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肩膀扛起老杆,因根基不牢固,加上吊起的井管,「头重脚轻根底浅」,沉重的又粗又高的红松木老杆一下子把他砸倒在地。这位年轻的退役军人头部和腹部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

打井

公社有一套打井工具,轮到哪个大队用,那个大队就像接新娘子一样把它接回去,并且派一位打井技术员像伴娘一样跟随做技术指导。

这套打井工具包括一副井架、一口铲泥锅、一根铁杠子、一根老杆,两把大卡钳,九根钻杆,另外,配有一台抽水用的八匹马力的小型柴油机。

从各生产队抽调青壮劳力组成了临时专业打井队,每班八人,三班轮换,人停钻井的工具不能停。

以机头为中心,铁棍为半径,像推磨拉磨那样,推呀、转呀、转呀、推呀,推了一圈又一圈,转了一圈又一圈,推动钻杆往地下深处钻。钻杆位置高时,用肩膀扛住铁杆往前推;钻杆徐徐往下移动,位置低了,用胸脯抵住铁棍往前推;钻杆的位置又降低了,双手托着铁棍,腹部顶住用力往前推。推累了,肚子不舒服了,换一种姿势——反背着双手,抓紧铁棍,弯腰、低头,像驴拉磨一样往前拉。推推、拉拉,一根钻杆钻下去了,再接一根;铲泥锅的泥沙满了,吊上来,清洗后,落下去。如此,反反复复。你看着这是粗笨活,其实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这眼井报废还是成功的大问题。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雪花飞舞。但是,每个参战人员的心里是热的,有时穿着单衣,头上还直冒汗。

打一眼十二三丈深的井,顺利的,需要六七天,如碰上砂礓层,那就难啃了。既费力又费时,十天半月也说不定。苦战一冬一春,八个生产队共打了八眼井。

下井管

下井管了。全队男女劳力齐上阵。井的左右两边平行摆开四根核桃粗细的钢丝绳,男女社员分四队席地而坐,双手握住钢丝绳,一切行动听指挥。技术员就是指挥员,雄赳赳气昂昂地挺立在井口,左手扶着已吊起来的井管,右手高高地举起来,神情庄重严肃地告诫大家:「同志们!下井管这一关很关键。如果出现偏差,井管落不到井底,将前功尽弃。咱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接着,右手一挥:「落!二指儿!落!四指儿!」他俨然在指挥着千军万马进行着一场伟大的战役。

在技术员的指挥下,井管一寸一寸地垂直降落着,一根接一根陆陆续续地平平安安地落到了井底。技术员如释重负,举起沾满泥土的双手,欣喜地高声宣告:「成功了——!」

众人才都松了一口气,从地上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一个个显得很轻松的样子。

柴油机

机井——就是用机器带动水车抽水浇地的井。井打起了,还得想办法买机器。就是俗话说的「买起马就能配得起鞍」。

当时,柴油机也是紧缺物资,要想买一台新的,谈何容易!队长通过本村的一位在城市工作的工人联系到一台柴油机,价格也不贵,在许昌火车站西货场放着。机不可失,队长马上组织了二十名男女青年,拉着一辆辆轱轮大马车。队长亲自驾辕,二十名青年拉着绳子跑梢。机器装车上了,天已晚。队长牙一咬,脚一跺,下决心说:「走,干店也不住了!」离城五六十里路,连夜赶回。

便宜没好货。这台柴油机是「二手货」,一个人根本启动不了。必须用绳子在启动轮子上缠几圈,机手攥着摇把一声令下:「拉!」几个大汉抓紧绳子用力猛拉,柴油机像老牛喘气「嗵哧嗵哧」冒出一股股黑烟,启动了。吼叫着、抖动着,带动水车上的链条,链条急速旋转,雪白的浪花翻着跟头顺着渠道欢快地流向焦渴的大地,流向希望的田野,流向期盼的心底。

不是尾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改革开放以后,告别了先人遗留的土井和砖井,告别了先人遗留的辘轳挑杆挑水桶,告别了柴油机和水车,告别了旱不能浇、涝不能排靠天吃饭的艰难日子。

如今,各级政府加大了兴修水利造福子孙的投资力度。以我们村的水利工程为例:2014年5月开工建设,同年9月竣工,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共打新机井17眼,维修机井20眼,安装智能化井房37处,铺设地埋线12.28公里,铺设地埋管28.39公里,新建及维修桥涵68座,开挖疏浚排水沟渠16.6公里等。工程总投资395.5万元。项目实施后,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00亩。高效节水灌溉主要有中心支轴式喷灌、固定式喷灌和自动半自动地埋伸缩式喷灌五种灌溉模式。该项目科技含量高,可以通过田间智能化井房操控,实现了「一卡在手,浇地无忧」,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粮食稳产增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昔日偏僻落后的小乡村,如今,路相通,沟相连,林成行,村容美丽整洁,村风文明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曹操曾经在此射鹿的地方,变成了建安区的「东方明珠」。


【作者简介】郑永强,原许昌县陈曹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热爱文学,生活乐观,坚守用笔墨弘道,用情怀润心,曾公开发表文章数篇。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