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科幻产业离不开知识产权战略的全面助力。10月19日上午,成都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系列活动在成都科幻馆开展。其中,在「科幻版权贸易与科幻产业发展」专场沙龙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十名知识产权法律专家、学者、律师、科幻高科技公司企业家等嘉宾,聚焦科幻知识产权保护及产业发展的前沿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精彩分享。
▲「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系列活动现场
AI会反思自身的存在方式吗?AI会反思元宇宙(数字世界)的运行规则,以及硅基世界与碳基社会之间的关系吗?AI具有想象力吗?AI会面向未来担忧和反思吗?德国弗赖堡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黄钰洲教授从法哲学的角度对AI时代知识产权的发展走向进行了深入分析。
黄钰洲指出,知识产权立法的目的是保护人的智力创作成果、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知识产权鼓励创新,AI不会想象、操心与反思,不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适宜主体。如何为AI生成的作品制定合理的法律框架,不仅关乎法律技术问题,更涉及我们对创作、权利和技术的伦理与哲学思考,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鲁立文着重分享了成都科幻产业发展图景中关于版权运营的布局与探索。鲁立文介绍,知识产权(内容版权、科技专利等)是科幻产业发展的核心。研究发现,成都作为全国重要的科幻文化发源地,在版权产出方面具备极大优势(【科幻世界】杂志社每年新增版权作品超过200件,已形成极为庞大的科幻书系),但科幻IP转化和运营能力相对欠缺。
「去年以来,成都市发布了一系列科幻相关政策文件,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相关部门对科幻知识产权的重视。」鲁立文说。
鲁立文介绍,目前,成都高新已成立天府文化IP共创联盟,面向科幻、ACG(动漫游戏)创作等题材,鼓励创意开发,形成人才及作品孵化创作合力。在重大项目方面,今年3月,刘慈欣授权【混沌蝴蝶】等六部科幻作品项目总部落地成都,以打造沉浸式科幻娱乐体验项目为载体,积极培育科幻产业生态。
在接下来的圆桌会议上,对于科幻产业、科幻IP的保护,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理事长田松松表示,1991年6月正式施行的知识产权法距今已有34年,如今,该法律与新科技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急需新变化。
「比如大家关心的AI大模型多模态的数字产生,国内能够追赶美国的几家公司都面临着一个问题,数字人的知识产权和版权归属问题。」田松松解释称,互联网是跨国界的,会涉及大量的跨国知识产权的版权交易和产生的问题,这是未来急需解决的,即在法律框架上要有新的构建。
红星新闻记者 昌娟 摄影记者 陶轲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