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往事回首】那个年代的中秋节

2024-09-16三农

我们那儿的中秋节,叫「八月十五」,简称「十五」。这可是一个除了春节之外,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了,所以,家家户户都很重视。那时候的农民不求啥的,只求个团圆喜庆,穷人穷过,富人富过,但必须都要过。

众所周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困难,物资匮乏,绝大多数人家吃得孬,穿得破,大人、小孩都缺少营养,所以,过节对孩子们来说,就成了日日想、天天盼的大喜事了。

虽然人人都期盼着过「十五」,但这个「十五」却过得十分简单。每个家庭的餐桌上,炒小公鸡是断然不能少的,讲究点的还会摆上几道小菜,有的或许还能吃上一顿白面馍馍或麦子煎饼。然而,这些美味佳肴,对我这个穷孩子来说,是可想而不可及的,只有羡慕的份了。

那时候的农村,过节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中秋节,正值秋收秋种的大忙时节,社员们从来就没有什么节假日,依然要一如既往地下地忙活。至于「遛公园、逛超市、吃大餐,看大戏」什么的,在那个时期,就连梦也难以做的出来。

我家穷得很,其程度在全村一百多户人家中,能数得上前十名。但不管多穷,每年的这个「十五」还是要过的,只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炒小鸡、吃月饼,是我家「八月十五」的顶级用餐标准,至于其他的美食,只有妄想了。

每年春天一到,我家都要养上七、八只小鸡,长大了,母鸡留着下蛋,公鸡用于招待重要客人,但必须要留下一只,好过「十五」。

关于月饼,我家从来没有钱买。全是亲戚送节礼经多次周转后剩下的。就是这家亲戚送来的,我们再转送给别人。余下的我们才可以享用。

「十五」这天,午餐饭桌上除了多了一盘炒鸡外,其他的依然如故。到了晚上,母亲把存放多日的月饼拿出来,与家人分享。然而,母亲从来不舍得吃整个月饼,只吃纸包里脱掉的「稣皮」。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觉得特别得开心和幸福。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如今这日子真的是好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