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四川德昌古民居「童家大房子」

2024-03-16三农

老宅天井密布

随着城市改造和农村旧房拆除,如今古民居迅速减少,不过德昌还保留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古民居,其中占地三四亩的六所土门子童家大房子,虽然残败,但相对保留较完整。

2006年时的童家大房子,保存较完好。宋明拍摄

童家大房子位于德昌县城南15公里土门子处,海拔1544.18米,东经102 ° 12 '17",北纬27° 17'34",原属六所镇解放村4组,今属昌州街道兴安村3组。

2001年我第一次走进童家大房子,见其房屋破败,依然能见其曾经规模。建筑群坐东向西,大门很高很宽敞,深宅大院感明显。房屋结构并列天井形制。房屋天井回廊之间四通八达,如迷宫一般。风火青砖墙与土砖墙厚达80厘米以上。

门窗精工雕饰着戏剧人物,每幅2人,进行说唱表演,可能是二十孝的戏剧人物。难能可贵的是匠人气息少,艺术气息重,看来制作者绝非乡村匠人,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014年,我再次进入童家大房子,遇见90岁老人徐兴碧,她嫁童帮儒,因此进入童家大房子。老人伸出手指比划,说:「这里共有12个天井,以前天井里还养花养鱼。」屋里还保存有5个天井。 我们站在最大的天井,天井长约10米,宽约六七米,四周条石砌成,条石上有圆形孔,那是排水系统。井里铺的是石板,砌得平平整整,呈斜线铺设,有点像今天的地板砖。最小的那个天井宽2米多,长约4米。中间那些天井大小不一,一般也能达到几十平方米。5个天井构成了参差交错的5个四合院。遥想当年12个天井构成了12个紧密相连的12个四合院,甚是壮观。由12个迅速减少到5个天井,可见童家大房子毁坏严重。门窗已发生了变化,一些村民把门窗拆来卖了,致童家大房子的文物受损,精妙的木雕作品迅速减少。

门上的木雕戏剧人物。2001年宋明摄

门上的木雕人物。宋明摄

2019年,坐在土门子路边凳上,我望着沟那边的童家大房子,听当地老人李发宗讲童家故事:「据说修童家大房子时,共有12个木匠修了3年。童家大房子是由16间住房和13个天井构成的住房群。采用江盘楼,二丈二尺八的顶脊,很有气势。一层楼有‘二颗印’模样,有柱头雕花,有门窗镂刻特别多。还专门修了大小姐楼、碉楼,因为里面的方家不慎用火烧了一些房子,后来碉楼拆了。1949年解放后,人民政府在童家大房子里修了学校,1952年二月初八王恩弟(音)家失火,把学校烧了。至今还有9家人在里面住。」

童家大房子在村中央,交通不便,居住人家多,因此民居改造困难,所以村民宁愿在外修房,也不愿意拆了老房修新房,在这种背景下,童家大房子得以保留。不过最近,也就是2023年11月我再到童家大房子,当时的那个天井的一部分和当年童肇元住的房屋已经被拔地而起的楼房所取代。

童家大房子谁人所建?是个谜

李发宗讲:「童家做蘑菇生意,至‘向’字辈时生意非常兴隆。童家大房子由童志慧这房所修,其儿子童向钧、童向铭修建。」但童志慧及后人主要迁到六所糖水碾(今天昌州街道六所社区),只有一部分童氏留下来老宅里和周边。

2023年航拍童家大房子。宋明摄

童志慧在乡绅中应该有影响力,德昌解结寺之南约百米有志慧墓,一座漂亮的大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儿子童向铭的墓也葬在旁边。碑文上有「清勅授文林郎」。文林郎不是职官,而是散官,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来定级别,就好比说「行政级别」一样。因为明清时知县均为正七品。可见,童志慧在当地有影响,是有名的乡绅。

童志慧墓旁小墓是其四子童向铭墓。碑残破,碑上有「例赠登仕郎」字样,上面有损毁,应该是「皇清例赠登仕郎」,大意是,清官按照规定在人死后,赠个人「登仕郎」九品官衔,此为虚设。从散官名看,向铭不及其父级别高。童向铭「俭食省用者其性与情而积累渐臻……何止小康德寿齐辉一堂咸称五世富强自治千仓尤庆万厢……」「即富且贵年逾古稀」从文字看,他还是省吃俭用,家中富裕,而后寿命较长,年过七十。不过我未见与他与童家大房子的有关文字。

传说是童向铭修的童家大房子,目前无碑和宗谱证明,只有传说,需进一步考证。

做香菇生意,从陕西再到德昌

清代,浙江省处州府庆元县六都九保葛畬村,现在是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淤上乡外童村。清代乾隆二十九年,葛畬村童德昇、童德禧两兄弟父亲离世,而丧母时间更早些,此时两人分别是16、13岁,生存成问题。当地盛产香菇,贩卖香菇产业活跃,兄弟俩便进入四川,先在川东做香菇生意,并分别娶了大竹两位女子为妻。从两兄弟之下的三代人通婚范围看,涉及川东、川北,证明他们在四川呆过一段时间。 后来两兄弟到陝西汉兴道漢中府宁羌州回水河石梯子湾做香菇生意,昔日宁羌州,是今天汉中市宁强县。

后来,他们带着儿子回过庆元,因感到庆元没有容身之地,无法生存,便抄了宗谱离开返回陕西,后来兄弟俩离世葬宁羌州。半于这一段历史,庆元祖居地的宗谱上记载有到陕西这事,但到四川已经没有记载。

关于童氏入德昌传说很多。2021年10月7日,87岁的童廷枢老人告诉我:「前辈背索子扁挑到德昌深山老林,砍树生蘑菇。祖先是蘑菇生意的,所以童家七月半时祭献干蘑菇。」

除了族谱上有记载,童志慧的墓碑也有记:「公原籍系浙江处府庆源县葛畲村籍也。溯先祖德禧公入陕贸易,遂家于宁羌州,生凤公弟兄五人,凤公次之。及德禧公卒,父公年甫及十余,志高气远,卜葬于回水河之鹅项颈,即只身入川,历数年,偹尝艰苦,幸邀天眷,空匮无虞。复回陕迎祖母刘太君及李孺人,同临德邑,尔时夫妻、子母、兄弟、伯叔始获聚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童德禧去世,当时次子童承凤十多岁,将父亲葬在回水河鹅项颈,即只身进入四川创业,几年后,返陕西接母亲和夫人来德昌,此时夫妻 、母子、兄弟、伯叔,才相聚。

童氏陆续进入德昌主要居住在土门子做香菇生意,众多童氏很快发家,家累千金,在当地置地、修谱修祠堂、建童家大房子。

2006年时的童家大房子大门。宋明摄

新中国成立后,原属童氏地主所有的童家大房子归公后,分配给贫苦童氏和他姓群众居住,后有短暂的建校历史。人民公社时期,童氏人已经变成从事农耕的农民。改革开放后涌现一批童姓能人。今天,德昌童氏也成为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童家大房子、宗祠、宗谱、碑刻构成童氏移民史

德昌童氏文物中最有价值的是,以童家大房子古民居、童氏宗祠旧址、10多座古墓、宗谱为主,构成了较完整的一个宗族移民史,是清代安宁河流域移民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对当地研究移民文化、清代经济很有历史价值。

2023年11月,凉山州政协办公室文史研究中心主任陈云庚到童家大房子考察,说:「残存的童家‘七星抱月’复式四合院建筑群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了聚族而居、崇尚和合的和谐共荣的人文空间。其形制之崇闳、结构之精严,规模之宏大,在安宁河流域现存明清古民居中罕有其伦,是川西南清晚期大木作严谨架构与小木作精绝工艺的有机结合,具标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