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历经极端高温「烤验」 重庆再生稻「吨粮」技术靠谱

2024-10-10三农

10月9日,有关专家对重庆市农科院承担的「再生稻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丰产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示范与产业化」项目进行田间测产验收。结果显示, 示范片再生稻平均亩产328.6公斤 ,较当地非示范片 增产超17% 。加上此前中稻(头季稻)的产量, 两季水稻亩产达1040.8公斤 ,实现 「吨粮田」 目标。

专家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马均教授表示,这个产量表现处于 西南地区先进水平 ,全程机械化可以大幅减少用工成本、实现生产规模化,进而 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重庆属于「非优质稻产区」,一是水稻生长前期阴雨寡日照,影响高产;二是灌浆结实期的高温和小温差不利于稻米优质。此外,头季稻机收蓄留再生稻对稻桩的碾压,也是一大技术瓶颈。 今年,创纪录的极端高温天气还追加了一道超纲「附加题」。

如何解题?

时间回到半年前,今年春种,第1眼新闻记者选定了这块位于永川区来苏镇的再生稻试验田,持续关注、报道,与项目组一同亲历水稻移栽、拔节、抽穗、灌浆、收获时刻。

经过前期沟通, 4月16日,记者今年第一次走进试验田块 。刚刚移栽的秧苗露出水面10多公分,也就一个巴掌那么高。 优良品种、栽插密度,这些丰产稳产的基础在之前就已经打好了

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张巫军副研究员介绍说,示范片选用我市杂交水稻主导品种「渝香优8133」。 它是我市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稻品种,耐高温、综合抗性好、结实率高,丰产稳产性好,稻米外观品质、食用口感佳,也是宜机收再生稻专用品种

5月底,水稻拔节长高。

7月7日,水稻「身高」已经达到记者腰部 ,足足有一米,这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据了解,中稻(头季稻)种植集成了毯苗增密机插、精量施用粒芽肥、二次晒田水分管理、病虫害无人机统防统治等成套技术。特别是 二次排水晒田技术 ,增加了土壤硬实度,为头季稻机收减损提供了良好的作业环境。

8月8日,中稻(头季稻)测产验收 ,这时的水稻已经长到记者肩部位置。再生稻专用收割机沿栽植行向有序机收,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减少收获环节对稻桩的碾压,把碾压率控制在15%以内。

专家组现场测得 示范片中稻算术平均亩产712.2公斤 。收获后的稻桩高度仅到记者小腿位置,等待再生芽萌发生长。

今夏的极端高温天气,基本贯穿了再生稻整个生育期,特别是抽穗、灌浆等产量形成的关键环节。项目组一方面通过 灌水降温 ,同时在抽穗扬花期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甾醇 等,来缓解高温对结实率的不利影响。

「这些措施起了作用,此前的田间普查结果显示, 示范片再生稻结实率在70%到80%左右,与往年基本持平,产量也就有了保障 。」张巫军告诉记者。

最终,10月9日,项目顺利通过田间测产验收,集成了 渝西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丰产优质高效技术模式1套 ,通过「丰产优质品种+轻简宜机技术+高产样板示范+综合技术培训」的推广方式,辐射带动渝西地区中稻-再生稻丰产增效。

据了解,发展再生稻、创建「吨粮田」,能够有效挖掘现有耕地潜力,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市农业农村委表示,重庆常年蓄留再生稻100万亩,平均单产在100公斤左右。受高温影响,今年再生稻面积有所减少。

接下来,我市将在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这套技术,努力 使再生稻单产提高到200公斤以上,再生稻蓄留面积逐步达到150万亩以上

记者手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是一段为水稻牵肠挂肚的时光,高温怕它旱,强对流天气怕它倒,阴天又怕它光合作用不够长不好。一直到8月初头季稻收获,各项数据都不错,两季亩产有望创下新高。

后来,天天高温红色预警的日子,我们着实为第二茬捏了把汗。好在品种抗旱、技术模式成熟靠谱、科研人员辛勤坚守,即使稻叶早衰,结实率也稳住了。

以往都说农业是靠天吃饭,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良品种选育、成熟技术推广等一系列措施,旱涝保收、丰产优质正变为现实,我们的饭碗会端得更稳,稻米会更香。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莫亚 杨雪仪 特约记者 冉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