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汉服之都」 曹县残疾人的致富经

2024-05-31三农

近几年,要问「国潮」之中哪个最火?汉服可谓产销两旺,属于独一档的现象级事物。这种起源于宋朝的传统服饰,不仅装点了现代人的衣橱,更改写了一个县城的发展史。

从2019年开始,在山东曹县,一场转行潮悄然到来。往日打五金的,要开汉服店;姑娘嫁去外地的,也要回老家卖汉服。就连曹县大集镇的镇长都说,现在镇上住着400余名返乡卖马面裙的曹县大学生,个个忙得脚不沾地。最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事,是曹县一家原本做耳机的企业,都转头做起了马面裙。

据统计,2023年曹县汉服总销售额超百亿元,仅2024年1~3月汉服网上销售额已达19.8亿元,同比增长90.8%。曹县当地的布料厂、制衣厂,成了最忙碌的工厂。因为汉服的再次「疯狂」,残疾人生产致富的新大门也徐徐打开。

文 摄影丨【三月风】记者 白帆 王雨萌 吴丽君

来到曹县安蔡楼镇侯小庙村,几乎踏进每一条村路,都能看到竖在道路两侧、各种大大小小的招牌,上面写着「布艺裁剪」「布料加工制造」,在胡同口的直接写「裁缝往里走」,或者像侯玉同家,直接挂上企业名称——曹县梦幻情缘演出服饰有限公司。

侯玉同除了在村里有自己的服装加工厂,还在镇上包下一层楼作为品牌汉服展示厅,吸引南来北往的经销商上门。

在曹县汉服圈,侯玉同是最早「吃螃蟹」的那批人,十五六岁就走南闯北推销影楼背景布。1998年新婚不久,在前往武汉销售的途中,一场车祸改变了侯玉同的人生轨迹。因为脊柱受伤,他从健全人变成了需要拄拐而行的残疾人。侯玉同在床上躺了两年,之后在院子里面绑了两根棍子重新练习行走。

一个曾经走街串巷卖服饰的人,面对年迈的双亲,新婚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无论再多的磨难,都要打起精神。侯玉同在村里开了个超市,维持生计。后来电商风起,淘宝网出现了,侯玉同觉得这是个学习机会,报名参加了曹县残联举办的残疾人电商培训班,系统化学习电脑和网店知识后,自己开店主营演出服。村里物流不发达,侯玉同就打车到县城去发货。从一开始一个小院几个人,到现在盖了1000多平方米的大厂房,十几个工人每天忙着打包、发货、裁剪、包装、烫熨、压褶,还发展了两个合作工厂,生产演出服、秧歌服、拉丁舞服、广场舞服、汉服……网上哪一类卖得火,侯玉同就往哪一类发展。近两年马面裙出圈,侯玉同推出了四五十款,甚至把国潮生意做到了海外。

作为总经理,侯玉同每天坐在电脑前运筹帷幄,「我的优势是款式多,这边能比我还多的,没有!」仔细一数,一款马面裙竟能做出七八个颜色,每天从厂房运往洛阳、西安等地的衣服至少有300多件,养活了不少当地做汉服生意的小店,也满足了游客穿汉服游古城的心愿。

采访中,一通电话打到侯玉同手机,「嗯嗯好的,这个价格可以卖!」直播销售给「老板」打电话,申请优惠价。侯玉同笑着说:「我现在签了三个主播带货,销售额快占到出货的1/3了。」他决定在2024年把主播的数量扩充到10个人,为此侯玉同甚至把网店客服外包,专心抓运营。为了扩大影响力,他在镇上的一栋楼租下一整层,作为服装展示点,南来北往的渠道商到了曹县,很容易顺着招牌进来看看,生意转化率极高。

在汉服爆火以前,曹县的服饰产业主要生产各式演出服。直至现在,曹县也是全国最大的演出服生产基地,演出服销售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自2008年起,随着演出服在线上市场的热销,许多曹县当地的生意人纷纷转型投身演出服销售行业,并向现代电商转型渐进。

电子商务成本低,不需要出门,几台电脑就可以做起生意,十分适合残疾人创业。乘着电商东风致富,并把电商业务钻研到极致的,曹县窦堂村的李荣正算一个。

「叮咚,叮咚。」「三号机。」提示音和人工语音先后响起。

声响如令下,李荣正话还没说完,轮椅已经转过去了。一只手点击着鼠标,嘴巴凑近麦克风,一改平时淳朴豪爽的山东口音,「您好,在的亲」,普通话标准而亲切。

2015年,曹县残联初次举办电商培训班,残疾人李荣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后来创业开店,全家人都成了专业客服

李荣正今年60岁,原本在建筑工地做项目经理,44岁时因为操作煤气罐不当发生爆炸,失去了双腿和四根手指。事故发生后,他找过不少谋生的门路,但经济收入都不高。2015年,一向头脑灵活的李荣正参加了曹县残联举办的电商培训班,从开店、运营到客服对话,对网店经营进行了全面学习。

他是培训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但学得很快,培训结束第二年,李荣正就开始创业,注册自己的服饰公司,开起了网店,主要经营演出服饰。现在他的公司有50多个演出服款式,厂里有十几位员工,五六名残疾员工。

除了日常的管理,李荣正最忙的工作就是做客服。之前将客服工作外包出去,但对方对产品不够了解,回复不够及时,会影响网店的销售和评价,一家人便自己做。客服工作非常耗费心力,一般来说要在6秒内回复消息,顾客流失率才能降到最低。李荣正和家人几班倒,从早到晚守着电脑和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醒来第一件事都是回复顾客的消息。时间久了,他也摸清了客户下单的规律,「新疆地区经常是晚上12点左右买东西,东部沿海地区清晨五六点就开始咨询产品。」所以每天在线的时间必须足够长。

从早到晚,李荣正家里的电脑和手机不间断地响,随时随地回复几乎成了家人共同的肌肉记忆。好的客户服务也换来了好的店铺效益。一个上午,李荣正就收到200多个订单。平时每天要发走三四百件快递,日均销售额在几千至几万块不等。2023年,李荣正的公司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元,他也成了曹县残疾人创业的典型之一。

为了改善营商环境、引导电商产业发展,近年来,曹县规划建设了数字经济产业园和农村电商产业示范片区,产业发展日益规范、规模日益壮大,电商经济几乎渗透曹县人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曹县人对服饰、电商产业也有了更切身的认识和情感。在农村,墙壁上随处可见「网上开店卖天下,电商服饰富万家」的标语,实际上是曹县人经商致富的真实写照,这其中,也包括一大批经由服饰、电商产业就业、受益的普通残疾人。

曹县德俊服饰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前身是一家福利工厂,在种种原因下,戴德江作为管理者接手,开始了上海、曹县两边跑的生活。

▲从上海来到曹县、接手服装福利工厂的戴德江(前排左四)发现,曹县的服装产业链上下游齐全,非常适合残疾人长期在厂从事服装加工,提高收入。

1998年,戴德江还在上海的一家衬衫工厂里打工,踩缝纫机和熨烫衣服是他的主要工作,干了一年多,聪明勤奋的戴德江深得老板赏识,得到了外出跑业务的机会,一来二去,结识的人越来越多。2004年,戴德江靠多年经验和敢闯敢拼的劲头在上海开了家小服装公司。2010年,一笔大订单上门,碍于公司生产能力有限,戴德江通过一位朋友把剩余订单发到曹县的一家服装厂。为了盯生产进度,他来到曹县与这片土地结下缘分。

从「魔都」到山东西南部的小县城,完全不同的营商环境和人力资源,让戴德江适应了好一阵,但他极其看重曹县服装加工完整的产业链。「刚来曹县时,数码印花、刺绣在这还不能实现,必须把货发到南方。现在随处可以做,包装袋厂、橡皮筋厂都开到曹县了,原来订个包装袋、搞个花型,来回南方一个礼拜也搞不定样品,现在当天就能在曹县出样品。」对于商人戴德江来说,这些细碎的东西为整个生产流程中节约了不少成本,对于公司运营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由于前身是福利工厂的缘故,戴德江接手的公司是当地有名的助残企业。截至目前,戴德江管理着60多人的团队,其中有残疾员工22人,工资每月在1700元到5000元不等,公司为其缴纳五险。

德俊服饰有限公司一直是当地有名的助残企业。截至目前,戴德江管理着60多人的团队,其中残疾员工22人,工资每月在1700元到5000元不等,公司为其缴纳五险。

作为管理者,戴德江刚接手时发现一些残疾人经常请假,尤其是聋人员工,为了更好地管理,戴德江在办公室安排了懂手语的员工,并且定期组织残疾员工一起开会聊天,了解大家的需求。从维护卫生间环境卫生到心理疏导、发放节日福利,包括助残日等一些残疾人节日时的特殊关照,戴德江希望每位员工都能在这个环境里获得平等的机会、待遇。目前在职的22位残疾员工已经成长为核心人员,在各自岗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年轻的不到30岁,工龄最长的从福利工厂一路优胜劣汰下来,已经待了15年。

曹县德俊服饰有限公司位于曹县孙老家镇李集村,这里前后左右都是服装厂,对于戴德江来说,同行多不见得是坏事,「我是到曹县以后,才意识到只有谁更完善、谁给员工的待遇福利更好,谁的企业才能运营得更长久,大家不管竞争也好、互补也好,都是产业链的一部分,既然身在曹县,对我们来说就是好事。」

在曹县大集镇,门面房鲜有空置。布料销售、服装制版、剪裁缝制、数码印花、快递物流等商铺密密麻麻,绵延数公里。得益于十多年的演出服产业发展,曹县以中小企业为单元,形成了精细完备的市场分工。

▲赵西胜(左)和妻子都是曹县的残疾人,他们的企业以生产演出服为主,前几年中国残联的领导曾走访他家,鼓励他进一步扩大生产,实现脱贫。

曹县常住人口超过135万,是山东人口最多的县之一,曾是山东劳务输出第一大县。十几年前,村民带着生产的影楼服、表演服等四处奔走推销,虽然有一定销路,但市场份额不高,直到不经意间打开电商的大门,服装产业迅速崛起。

2015年,曹县残联注意到市场变化,考虑到电商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决心聘请当地电商老师,对有意愿参与电商的部分残疾人进行培训。两周内,30余名残疾人来到县特教学校同吃同住,食宿费、资料费及专业教师授课费等全部由县残联负担,第一期培训班顺利起步,从此举办培训班成为曹县残联每年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培训之外,残联还提供实实在在的鼓励——对注册营业执照开店的残疾人学员,并且半年内有交易记录的奖励2000元,2016年就有40多户领到了这笔补贴。

在多重帮扶之下,越来越多的曹县残疾人忙碌在代发货、控制生产流程、客服服务、直播卖货等多个产销环节之中,在曹县这片电商产业的田野里扎下了根。

一位位残疾人凭借奋斗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既是残疾人创业干事能力的写照,也是曹县电商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侧写。曹县汉服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故事,也是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的故事。电商培训赋新能,助农增收促振兴。在城镇,在乡村,新的故事仍在谱写。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