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京沪之间②︱杨盼盼: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区域生产网络强力支撑

2024-07-26三农

【编者的话】

「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沪之间」系列于2024年5月17日正式启动。「京沪之间」旨在解析中央政策,探讨上海思路。

第一场 研讨会 ,我们邀请了历史学者萧冬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范世涛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科研部主任南储鑫四位学者,畅谈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上海战略。

从宏观大势到具体问题。第二场研讨会聚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张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杨盼盼、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张建鹏、浦发银行总行跨境金融部处长吴敏超与临港集团新片区经济公司副总经理张俊九位嘉宾。

研讨嘉宾达成了三个共识:第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的条件最好,但仅靠上海是不够的,需要央地合力;第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提升国际化能级,与国际标准、规则接轨;第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点。

以下为杨盼盼演讲精要。杨盼盼谈了人民币境外使用的一些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杨盼盼从调研中发现,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比较明确,核心是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杜灵珂 图

从结算上升到真正计价,还有距离

我们今年在香港和北京做了调研,主要想看看最近几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新特征。2021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呈现出再次加速的态势。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人民币是第四大支付货币和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贸易融资货币在6月再次超过欧元排名第二 。

我感触最深的是,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确实是取得了很大进步。总体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核心是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沿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方向,也是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从央行数据来看,2023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达到52.3万亿元,同比增长24.1%。人民币成为了中国跨境收付的第一大结算币种。其中货物贸易的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达到了10.7万亿元,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的比重较2022年上升了7个百分点。从这个视角来看,跨境人民币的制度更加完善了,并且相关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的构建都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国际化以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也使得跨境外贸当中的经营主体有更强的意愿,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来规避相应的货币错配风险。

结算货币非常重要,有助于国内的贸易投资方规避汇率风险,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让贸易、投资往来更便利。但是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人民币结算业务主要还是在国内贸易主体和银行以及支付机构之间进行,涉及的主要是中国境内、香港,新加坡等主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境外的对手方有的可以直接收付人民币,但这种情况不多。

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相较于货币职能从结算上升到真正的计价,以及在对手方之间的国际循环,实际上还有一段距离。尽管如此,跨境人民币的积极作用还是非常的明显,它在培养人民币使用习惯,促进人民币跨境清结算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使用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培养使用习惯是货币能够发挥网络效应的重要渠道。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是,未来跨境人民币业务能不能服务整个链条?也就是说,不仅仅服务中国经营者这一端,也要服务境外交易商。这两块服务的链条是分离的。需要进一步实现链路的闭环,从而形成人民币的使用网络。

其次,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企业对跨境人民币的使用。我们的调研当中发现, 利润较低的中小企业,以及大型的跨国企业,对跨境人民币的接受度是比较高的 。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对利润比较敏感,有意愿规避汇率风险,所以更倾向于接受跨境人民币。而对于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而言,因为集团和总部之间以及国际业务方面都可以使用本币来进行,再由总部统一来管理汇率风险,所以也能够比较倾向于接受人民币。 但中间规模、利润较高的企业使用跨境的人民币的意愿却并不是很强。 我们需要努力改变企业认知,来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进一步实现从人民币跨境结算到人民币计价这个更高目标的转变。在一些重点领域,比如说大宗商品领域,上海价格在全球影响力方面,应该有进一步提升。

构建区域生产网络支撑人民币国际化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产业转移对于人民币跨境使用或者说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从学理上来看,我们有一定担忧。特别是 基于日元国际化的历史教训来看,两头在外的三角贸易是导致日元国际化后期缺乏动力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这跟日本经济发展放缓也有密切关系。由于日本的市场比较小,最终需求没办法由国内市场满足,所以日元国际化的空间是缩窄的,并且最后并没能实现日元的国际化。

在经贸摩擦下,产业链加速转移会否带来人民币国际化类似格局?我们非常关注。但是调研给出了不同答案。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的跨境政策之所以能为很多企业积极接受,很大原因在于产业转移或者面临外部摩擦的压力,使得中小企业的出口前景——包括利润会面临更大不确定性,这时就使得企业更有意愿规避外汇波动带来的成本。

过去,我们的贸易伙伴传统主要为发达的经济体,议价能力差异还是很大的,对方有比较大的议价空间,但是现在和第三方的直接联系是上升的。 在第三方国家相对而言我们的议价能力是更高的,这个时候使用人民币的意愿也会上升。

此外,一些企业原本只在国内生产,转为第三方国家生产之后,国内和第三方国家的往来非常的密切,也更有意愿使用人民币,同样为人民币跨境使用争得了相应的空间和场景。

从短期来看,多地区、多领域、多渠道培养人民币使用习惯的空间是变多的,应当充分利用好相应的空间。

但是,也确实不能忽视产业链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中长期挑战。特别是我们刚刚所说到的日元的挑战。在这个层级上来说,进一步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两方面增强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整合,形成于我有利的生产网络,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我们还应当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中国作为最终需求的循环格局。从这个视角出发,人民币相较于日元其实是有更大的潜力的。

我们也看到,在产业链上的一些大型企业,现在也开始使用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是,中国飞机租赁集团向印度尼西亚翎亚航空交付的第三架由中国商飞生产的喷气式ARJ21飞机中,使用了人民币跨境这是国产飞机的首单人民币跨境结算交易。像这种大型商品的交易,或者是产业链上链主的交易,如果能够更好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话,对人民币国际化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也有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循环的更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