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我寒门博士,80年代出国留学,46岁辞任大学教授,转行当农场主

2024-07-27三农

1963年,姜铭涛出生在山东威海乳山银滩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因口才好被选去支援大三线建设,成为国家干部。

母亲则是一位只上过几天识字班的农村妇女,既要种地又要拉扯四个子女。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母亲常用地瓜叶、榆钱、槐花来填饱孩子们的肚子。

小姜铭涛虽然贪玩,但因父亲长期不在家,不得不像个小大人一样跟着母亲干农活。冬天翻地整平,春天在山坡上挖坑种树,夏秋收庄稼打场,上学路上还要捡粪作肥料。

小学四年级时,他参加麦收被记了4个工分,相当于成年男劳力的一半,这让他在种地上找到了特别的价值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6岁的姜铭涛被选入乳山县组建的高考冲刺重点班。

尽管英语基础薄弱,他依然凭借努力考入了山东医学院。大学期间,他被选入六年制英语医学班,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为日后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8年,姜铭涛只身前往加拿大安大略大学攻读心脏生理学博士。初到异国他乡,他经历了文化冲击和季节性抑郁,但在妻子的支持下坚持下来。

1995年,夫妻俩一同完成博士学业。随后,姜铭涛又争取到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做博士后的机会。在威斯康星大学,姜铭涛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心脏病基金会的资助,被聘为助理教授。

他在权威杂志【循环研究】上发表了多篇论文,甚至有研究被美国生理学会杂志称为"里程碑发现"。然而,看似辉煌的学术生涯背后,姜铭涛内心却充满矛盾。

从农村走出来的他,虽然实现了阶层跨越,却始终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这种复杂的心理,为他日后的人生转折埋下了伏笔。

随着时间推移,高强度的科研工作开始让姜铭涛感到身心俱疲。每年到了一二月份,他都会出现季节性抑郁症状。不仅如此,长期的压力还导致他出现内分泌失调,患上了继发性低血糖。

吃饭越吃越饿,情绪躁动不安,医生都建议他调养一段时间。面对这种状况,姜铭涛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他回想起自己当初选择学医时的无奈,意识到自己一直是在忽略"兴趣"这个关键因素的情况下前行。

每年都必须做出成绩来维持收入,这种压力如同大山一般压在他心头。2007年,在妻子的支持下,44岁的姜铭涛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辞去大学教职,走出实验室,尝试不同的工作。

他开始组织华人社区的公益活动,还成立了"易建联球迷俱乐部"。后来,他还担任过华人报纸【密城时报】的主编,并尝试过保险投资工作。

这段经历让姜铭涛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让他逐渐蜕去了书生气。2009年,因为妻子受聘到马拉松郡沃索市(Wausau)一家医院任主治医师,46岁的姜铭涛举家搬到了这里。

在这片土地上,他被当地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常常到周边田间、山头转转,闻着土地、森林和花草的芳香,他越来越迷恋那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

就在这时,姜铭涛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当个农场主,种植当地特产花旗参?这个决定在朋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有人赞叹他勇气可嘉,也有人对他的选择不解。但对姜铭涛来说,这是他找寻人生意义的一次尝试。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考上大学的那个夏天,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憧憬。

姜铭涛坚信,这次转变不仅能让他摆脱困扰多年的抑郁,更能让他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初入花旗参产业,姜铭涛面临的挑战远超想象。

在马拉松郡,花旗参种植多为家族性产业,经验代代相传,一般不轻易传授给外人。作为一个"外乡人",姜铭涛不仅要克服文化差异,还要突破行业壁垒。

刚开始,姜铭涛只能从花旗参的营销工作做起。然而,即便如此,他也常常能感受到周围人投来的异样眼光。有一次,他到参农合作社拿货,因为一个小小的沟通失误,对方竟然威胁要通过律师起诉他。

这种明显的敌意让姜铭涛深感挫折。然而,姜铭涛并未气馁。他继续努力,慢慢积累经验和人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遇到了贵人大卫——猛客家族参场(Monk Garden)的第三代传人。

大卫是一位毕业于西点军校的退役上校,曾三次远赴中东前线。正是大卫的出现,为姜铭涛打开了深入花旗参行业的大门。

在大卫的帮助下,姜铭涛开始学习花旗参种植的各项技术。从购买农场、整地、播种到管理农场,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姜铭涛常常一整天泡在地里,晒得黝黑,但眼神中却透着从未有过的神采。种参最辛苦的力气活是每年播种后搭遮阳棚。

每英亩地要打上168根15厘米粗的木桩,再用300多米长、总重达1吨的钢丝绳搭成架子,用来固定透光透雨的遮阳篷。一根木头有50多斤重,都是姜铭涛自己一趟一趟去扛。

有一次,姜铭涛在搭建遮阳棚时不慎受伤,鲜血顺着手臂流下。他咬着牙,继续手上的工作。旁边的工人惊讶地问:"博士,要不要休息一下?"姜铭涛笑着摇摇头,说:"没事,这点伤算什么?当年在实验室里,我可是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都不在话下。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支撑姜铭涛在陌生的领域中不断前进的动力。尽管起步艰难,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终会在这片土地上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尽管姜铭涛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花旗参种植中,但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有一年,他在朋友推荐下租了一片处女地,美国农业部的网站显示这里的土壤性质是沙壤土,特别适合种花旗参。

姜铭涛满心欢喜地种下了花旗参,却没想到第二年春天,很多参苗根部都出现了黄色锈斑,显示这里的土壤条件很差。

按理说应该止损放弃,但由于第一年投入太大,姜铭涛不忍心放弃,决定继续种植。不料第三年又遇到倒春寒天气,冻死了30%的参苗。

到了第四年,情况已经无法改变,姜铭涛只能想办法弥补损失,收获一部分有机参叶做茶。最终收获时,产量只有平常的1/3,损失惨重。

面对这样的挫折,姜铭涛没有气馁。他每天泡在地里,仔细观察、学习、总结经验。渐渐地,他的努力开始有了回报。经过几年的摸索,姜铭涛逐步发展出了5个种植基地、1个加工厂,还创立了自己的花旗参品牌。

在这个过程中,姜铭涛也逐渐融入了当地的农民群体。他结识了像Bob这样的朋友。Bob是个"奇人",主要从事养殖及狩猎、采参。

从Bob身上,姜铭涛见识了美国农民的精明能干,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生活技能。有次Bob看见姜铭涛的车刹车有偏差,二话不说直接爬到车底,用一枚钉子就解决了一侧液压漏油的问题,看得姜铭涛这个书生目瞪口呆。

姜铭涛常常笑称自己是个"黄脖子",这个玩笑里透着他对新身份的认同和自豪。美国流行一个词儿叫"红脖子",形容那些脖子被太阳晒得通红的白人农民,有种大老粗的意味。

而姜铭涛,这个曾经的医学博士,如今也成了一个被太阳晒黑的农场主。有一天,姜铭涛站在自己的农场里,看着一片郁郁葱葱的花旗参,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他轻轻抚摸着参叶,仿佛在抚摸自己的孩子。这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那是在实验室里从未体会过的满足。

随着时间推移,姜铭涛越来越融入了美国乡村的生活。他开始积极参与当地的传统活动,其中最令他着迷的是每年9月1日开始的野山参采集季。

在美国,野山参采集受到严格的法律规定,采集者必须遵守大小限制,且所有采到的参都要经由经纪人收货并注册认证。

为了安全起见,姜铭涛每次进山都会雇佣一位印第安人"老把头"做向导,他亲切地称呼这位向导为"肯老大"。肯老大不仅是个向导,还是一位艺术家,生活洒脱但经常入不敷出。

姜铭涛多次帮助陷入困境的肯老大,体现了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在冬季,姜铭涛还参加了威斯康星州为期十天的猎枪狩鹿活动。

这是当地延续了百年的传统,通常是全家老少一起参与。姜铭涛申请了狩鹿执照,接受了枪支使用和安全教程培训。刚开始时,他总是空手而归,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也逐渐有了收获。

每次成功猎到鹿,姜铭涛都会兴奋地和周围的朋友分享,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除了这些活动,姜铭涛还热心公益事业。

2017年,他将剩余的花旗参种子免费发放给当地贫困山民,价值近10万人民币。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又向上千山民发放了1200万粒花旗参种子。

按照十年之后10%的生存率粗略计算,这些种子将来至少可以带来大概500万美元的收益。姜铭涛的善举不仅帮助了当地人,也让他深深感受到了回馈社会的快乐。

有一次,一位山民真诚地对姜铭涛说:"铭博啊,将来我的孙子来找你的孙子卖野山参好不好啊?"这句话让姜铭涛倍感温暖,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个外来者,而是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站在59岁的人生节点上,姜铭涛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从山东农村走出,留学海外,成为大学教授,又毅然辞职重新创业,成为一名花旗参农场主。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找到了真正的兴趣和价值。比起在实验室里的枯燥生活,姜铭涛更享受现在的农场生活。

他不再受困于季节性抑郁,反而在田间地头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他常常说:"种参的人都知道,人参味苦,通常三年开花,五六年才能结果,开花容易结果难。

人生亦如人参,或是厚积薄发或是劫后余生,总要深深地扎根下去,经历那些难熬的日子,才能真正体会到结果的快乐。

现在的姜铭涛,虽然晒黑了不少,但眼神中却透着从未有过的神采。从最初只有两万美元起始资金和一把铁锹,到如今发展出5个种植基地、1个加工厂,还有自己的花旗参品牌,他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

他庆幸自己13年前做出了走出书斋、回归自然的选择。这场寻根之旅不仅让他开垦出了一片天地,更找到了自己的乐园。

姜铭涛常说:"能做喜欢的事情,同时有余力可以回馈社会,这让我感到非常满足。"这位曾经的"寒门博士",如今在美国乡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跨文化交流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