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小小考古人」走进考古发掘现场

2024-06-09三农

6月8日,成都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成都考古中心隆重举行。

活动现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市草堂小学、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签署了院校共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小小考古人」考古研学联盟(试点)合作协议。

授旗仪式后,成都市实验小学「小小考古人研学联盟」的孩子们,开启研学活动,前往万佛寺遗址考古现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与考古零距离接触。

走进万佛寺发掘现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雪芬带领孩子们走进这片布满「大方坑」的工地,并告诉他们:这就是考古发掘的标准「窗口」——探方,通过它们揭露出的地层以及掩藏其中的遗存物,考古工作者得以抽丝剥茧,寻找有关这片土地上过往生活的线索。

相传万佛寺遗址始建于东汉延熹年间(公元158-167年),南北朝时名为安浦寺,隋代已称静众寺,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7年)由新罗僧人金无相主持重建,时称净众寺,有一条「松溪」穿寺而过,风景之幽,享誉成都。明代则有净因寺、竹林寺等多个寺名,民间俗称「万佛寺」因「佛」与「福」音近,又被称作「万福寺」。

在千年时光的沧桑变迁中,这处寺院经过多次修葺和重建,到清代康熙年中最后一次重建后,它就渐渐没落消失了。

遗址现场俯拍图

「这一带早在光绪年间就出土过佛造像,上世纪在多次城市建设中也陆续出土过古代遗物,其中部分造像上能分辨出刻字题记,由此就可以得知它们所属的年代。」张雪芬向孩子们介绍,「你们看,这几尊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都是之前在这里出土的,收藏在四川博物院。」

参观考古中心学习文物绘图

从挖掘现场回到考古中心,孩子们参观了常设展【考古·成都】。「小小考古人」们在万佛寺遗址获得的直观感受,马上就在这一间间串联了文物的出土、修复、研究、展陈等信息的展厅里,听到了「回响」。

成都考古中心的「镇馆之宝」——用十几年时间修复得几乎焕然一新的战国漆床,令孩子们难以相信那竟是两千多年前的物件;那尊出土于成都实业街的优雅坐佛像,则令他们想起了在考古现场展板上看到的那些,也由此对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风格,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两堂以观察记忆为主的「考古课」后,下午的文物绘图学习及互动体验,让孩子们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图案素材来自后蜀开国功臣赵廷隐墓中出土的一组伎乐陶俑。在孩子们的精心打扮下,这些古代乐师也穿上了一身当下流行的「国潮」。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