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拜登果然自作自受,美媒曝光重要消息,这次中国强力反击!

2024-09-27三农

观察者网近日报道,由于对华出口的强劲推动,美国大豆在新销售年度的出口销量超出了分析师的预期。然而,英国路透社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尽管近期销售表现强劲,但中国对美国大豆的整体需求疲软、巴西竞争加剧以及美国国内物流问题等因素,使得这种短期的销售增长未能显著提升未来的出口前景。据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出口销售周报显示,近日美国2024/2025年度的大豆净出口销售量为174.8万吨,而前一周的销售量为147.4万吨。

数据显示,美国大豆产量预计达到46亿蒲式耳,创下历史新高。原本这应当为农民们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他们正面临着大豆"滞销"的问题。为了解决大豆库存积压,农民们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抛售陈旧的大豆。这一状况导致美国大豆价格近期跌至每蒲式耳仅9.72美元,这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局面?答案就隐藏在另一个大买家的决策中。

巴西大豆的迅速崛起是导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份额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便在收成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巴西依然凭借其卓越的竞争力稳居中国大豆市场的主导位置。同时,美国国内的物流问题也增加了大豆出口的不确定性。连续几年来,密西西比河低水位对大豆运输造成了阻碍,提升了运输成本和难度。从全球视角来看,大豆消费量的增长使市场前景显得较为乐观。但对于美国大豆而言,其出口前景却并不乐观。

尽管我们每年大量进口大豆,但实际上,中国才是大豆的原产地。考古学调查显示,早在5700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栽培大豆。在漫长的数千年中,中国农民通过勤劳耕作,培育了各种大豆品种,包括黄豆、黑豆和青豆等。这些品种不仅形态各异,还为中国人的饮食增添了丰富的风味。

中国逐渐意识到,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不能过于依赖外部供应。因此,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种植大豆,以提高大豆的自给率。在此基础上,中国还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寻找新的大豆进口来源。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优质大豆迅速填补了中国市场的空缺。然而,在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的降价策略似乎已难以恢复昔日的市场地位。这场「大豆保卫战」使得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显得异常艰难,无论如何降价,依旧难以抵挡来自全球的激烈竞争。

近期,巴西玉米收成减少和出口下降的局势愈发显著。然而,尽管中国对玉米进口有着巨大的需求,却几乎未对美国玉米供应表现出显著兴趣。数据显示,在2023至2024销售年度,中国在美国玉米出口总量中的占比已从三年前的31%大幅降至6%以下。自2020年底,中国开始大规模进口玉米,美国曾是其主要供应国。然而,自2023年年初以来,中国开始进口巴西玉米,导致美国对华玉米出口量显著减少。数据表明,在2020至2021销售年度,美国玉米出口中有31%销往中国,这一比例创下历史新高。

由于产供链的影响,以及地缘政治局势的不稳定,中国进口美国玉米的情况面临多重挑战。特别是在外交紧张局势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中美之间的农业贸易难以获得显著发展。即将举行的美国大选预计会进一步影响两国间的贸易往来。路透社的分析指出,美国民主党政府近期持续借助「中国牌」获取政治收益,确实有一定道理。同时,美国两党在议会内部达成共识,在所谓的「中国周」期间,通过了25项涉华法案,掀起了新一轮的「反华浪潮」。

中国对美国玉米进口率大幅下降的原因,美方应该非常清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无疑打破了这种相互依赖关系,直接导致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断裂。在全球化背景下,两国经济已无法简单割裂,贸易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针对某一国家的短期目标。从关税的角度来看,随着贸易战的升级,美国的消费者和企业都不得不承担提高关税所带来的成本。

中国如今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任何对其技术和产品施加的限制,必然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美国这些法案背后的意图也很明确。它们试图通过制定"规则"和"法律"等方式,合法地维护其在全球技术和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国并不打算通过市场竞争来应对中国的崛起,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壁垒等方式,把中国的科技发展「堵」在门外。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从贸易战、科技战,逐渐升级到了一场「规则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