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供销社探索高标准农田建管方案

2024-01-18三农

潼关县供销联社(编辑:江峰)

供销社探索高标准农田建管方案

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在重庆,这一数据高达76%。耕地分布散、面积小、土层薄、砾石多,不适宜机械化大耕作等种种天然劣势,使丘陵地区农业发展面临几乎无法突破的瓶颈。近日,记者来到海拔1200米、三面环崖的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时,却看到另一番面貌——「靠山吃山」的传统农耕生活已然焕新,永久基本农田变成高标准农田,2700亩撂荒地变成「粮仓」,2023年亩产优质稻谷超过500公斤!八一村农民靠什么改写了这篇「种粮文章」呢?

断崖撂荒地变高标准农田

「多种粮 种好粮 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车辆一路向前,在崇山峻岭间盘桓向上,攀上千米断崖,薄雾散尽,大幕拉开,醒目的标语未尽览,良田沃野跃入眼帘。

「过去在山区,我们就坡造田,望天吃饭,一米宽、二三十米长的‘巴掌田’‘鸡窝地’种什么都困难。」如今,看着连片平整土地上绿意盎然的油菜,返乡过年的农户脸上满是笑意。

「现在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守老人只能顾好一小片保障口粮的自留地。」八一村村民冉洪中说,「偏远的山区距离城区100多公里,用工需要大巴车去请,包吃包住,成本太高,普通老百姓负担不起。」「没有水利灌溉设施,没有田间便道,机器进不去、用不了,再加上生产的作物销售难、利润低,大片土地成了撂荒地。」八一村党支部副书记何中坤谈及过去满是惋惜。他觉得「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决不能非农化,更不能放任撂荒」,但土地整治所需的人力物力,非一家一户所能负担,怎么办?

2021年,恒合土家族乡被确定为重庆市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发展迎来转机——乡里与村「两委」坐在一起,「议」出八一村发展新思路——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因地制宜种植高山优质稻谷和经济作物。

方向要看准,步子还需踏稳。高标准农田整治不仅是土地的「多合一」,还面临众多「人」的问题。

「打破边界以后,我的地怎么区分?」「流转出去,以后我还想种,拿不回来怎么办?」「把地流转出去,口粮怎么保证?心里不踏实。」……土地流转的想法一出,农户的质疑声纷至沓来。

「为了让村民们放心流转,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何中坤说。组织村民召开座谈会畅所欲言,挨家挨户多次上门劝服,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出了不同方案——为兼顾农民、村集体和种粮业主三方的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八一村探索全新经营模式: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运营公司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村干部参与管理;为寻找靠得住的企业,经过多方考察,确定了万州区供销合作社下属重庆宜稼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承诺修整之后的土地优先让农户自己经营,鼓励大户承包运营,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如今,「粮食安全 国之大者」几个大字立在田间,层层梯田错落有致,春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相映成趣,秋赏风吹稻浪绵延不绝,「悬崖村」摇身一变成「粮仓」。

建好更要管护好

八一村选择了供销合作社后,2022年上半年,300亩示范田成了亮丽风景线。

在万州,更多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可持续管护方案,以确保高标准农业的高质高效,交给谁来做,市场和实践给出了答案!

2022年,按照重庆市农委工作要求,万州区将白土镇丘陵山区的1万余亩土地纳入了首批高标准农田改造范围,需要在当年稻谷收割后到第二年插秧前完成建设,并要承担后期10年的运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万州区的公司大多不敢接手。经过市场竞争,重庆宜稼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这项任务的承接单位。尽管已有八一村示范田的运营经验,公司负责人程凌还是在田边看了又看、想了又想。

「做农业都是皮鞋进去,草鞋出来。」程凌说,从事农业工作二十多年,他看到太多企业铩羽而归。作为供销合作社的企业,回归主责主业势在必行。「但从只管建设到保障十年运营、从300亩到1万亩,这一任务实在艰巨。」程凌说,「严格来说,建设面积太大,我们资金比较紧缺、技术人员有限,但我们必须顶上,边干边摸索!」

在万州区供销合作社党委的支持下,宜稼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一周组建好管理队伍和施工队伍,2022年12月5日紧急开工。时间不够就节假日无休,人员不够就加派人手,夜以继日。

但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出现——「原先我们完全按照规划图做,后来发现坡度、排水渠、土层等都需要再调整。」项目负责人刘辉说,「比如土地要宜机宜耕,能排能灌,水渠要宽一些,坡度要让农机进得来又不会滑坡淹了种苗……」站在正在修建的田中,谈起走过的「弯路」,刘辉滔滔不绝,「农田整治不是按图绣花的标准化工程,而是要以用代建、因地制宜调整的农田艺术。」

历时100多天,闲置边坡用地、异形地、撂荒地等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修建农机通行道路、进出坡道,实现「三通一平」,独具山区特色的万亩高标准农田满栽满插。

2023年7月3日至4日,高标准农田迎来考验——重庆万州区遭受百年一遇的暴雨袭击,由于前期的扎实工作,加上抢修及时,高标准农田作物依然确保了近500公斤的亩产,较高的抗风险能力让农户们交口称赞。

一地生「四金」

暖阳和煦,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连绵的山峦上,星星点点的光影中,自然勾勒出宁静美丽的乡村画卷。清风拂过八一村,传来无人机在村落上空的盘旋声。不远处,宜稼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几个农机手正忙着勘测绘图。

「我是去年从农学院毕业的,从小看着家里人起早摸黑种田,就想好好学学技术,减轻种田负担。」农机手冉烽桦说。如今,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从农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专业人才成为大量田间工作的接班人。程凌说:「在我的想象中,未来乡村是传统的农村人大量进城后留在城市,越来越多的专业种田人进乡就业。一片高标准、高质量的土地承担起更多人的幸福生活。」

如今,八一村的村民有了「一地生四金」的特色农业产业化新模式——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投劳挣薪金、参股合作分股金、乡村旅游赚现金。经过标准化农田改造后的稻田,水稻平均亩产从300多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加上水稻、油菜轮种,每亩纯收益从150元提高到400元至600元。除固定的保底收益外,村集体、农民还将参与项目二次分红。当地打造的「稻田+民宿」乡村旅游IP、特色土家族民族文化等,也让八一村成为「火出圈」的网红打卡地。村民开起农家乐,卖起「山货」。「‘望天田’变成景观田和高产田,土地里也能刨出‘金疙瘩’。」村民方绍青欣喜地说。

想着如何让八一村的未来更有盼头,何中坤还在不断摸索尝试。「我们八一村是保留少数民族特色比较完整的村落,优质田吸引来了众多游客,也带来了人们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我们得让游客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还得抓住机会传承发扬好特色民俗文化,让山区人都过上可持续的好日子!」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