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麦收尾声!产量价格双降,农户选择:囤粮自食,不卖?

2024-06-06三农

金风送爽爽,麦浪翻滚。尽管今年小麦收获基本告一段落,但河南这片热土却没有丝毫的喜悦之情。相反,一股怅然若失、憾然重重的情绪在当地弥漫开来。原来,今年小麦不仅产量一般,价格也不太理想,让不少农户一筹莫展,犯了愁。在他们眼中,粮食就像自身的"命根子"一般,哪能就这样无可奈何地卖掉?于是一个看似"疯狂"的做法应运而生——不卖了,统统囤起来自己吃!看来当年"吃自己的亩分田"的日子还要重来啦!

要说起这事,就不得不从河南今年的小麦生产情况说起。作为全国小麦产量的"策源地",河南省小麦在今年的收获期可谓是"一场遭遇战"。

一方面,从5月开始的旱情让小麦产量大受影响。眼见着田间的麦浪渐渐矮了身子,农户们的心也一起垮了下来。对比前年那个大丰收年份,今年的亩产量只有900斤出头,可比前年的1300斤少了许多。

另一方面,进入6月后小麦价格又一路走低。基层农村的粮食收购点,从6月初就一直将小麦的收购价格固定在1.2元/斤,这在当地可谓是相当低的水平了。毕竟,去年雨水过多影响收成,小麦都发了芽,遭了滑铁卢,尚且有0.7-0.8元/斤的价格;而前年受天气眷顾,不仅产量高达1300斤/亩,价格还高达1.58元/斤,当时一亩地的收入能超过2000元,对农户来说可是笔不菲的收入。

面对着既不高的产量,又不太理想的价格,很多农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么就这样出手,眼睁睁看着血本无归;要么选择囤粮待价而沽,只是囤粮这事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颇有难度。

不过,对于我采访的当地村民高大爷来说,他已经下定决心,今年的900斤小麦统统不卖了,直接晒干后存进了家里的粮仓!"今年的小麦就不打算卖了,囤起来留着自己吃吧。"高大爷说,"900斤的产量,够一家人一年吃的了。直接拉到面粉厂,自己种的小麦吃着也放心。"

原来,在高大爷看来,囤粮自食不仅能省下买面粉的钱,更重要的是吃自己种的粮食,吃着心里也踏实。去年由于遭遇"烂场雨",小麦都发了芽,他家什么都没留,平时吃的面粉也都是从外面买的。如今终于有了个好年景,他当然得好好把握住了。更何况,如果农民都不种地了,那还能叫农民吗?"

高大爷这番话着实让人醍醐灌顶。对于作为一代农民来说,土地就是自己永远的家园和根基。不种地难道就活不下去了吗?当然不是。但如果真的选择了这条路,恐怕就会让"农民"这两个字,从此失去了它应有的内涵和意义。

由此看来,高大爷及很多当地村民们的想法,其实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出于基本生活的需求,更多的则是出于对农民这个行当的一种执念和坚持。在他们看来,哪怕只剩下一亩三分地,也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耕种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农民。不卖粮只是他们表达这种执著的一种方式而已。

相比之下,现在有些地方的"舍家走人"现象,着实让人有些担忧。比如,在一些户籍人口持续减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的农村,出现了大量闲置的耕地和空心村的情况。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整个村庄无人耕种的情况。这不啻于是在亲手掐灭了乡村文明的"生命之源"。所以在一片声音高呼要振兴乡村、重振农村这个行当之时,高大爷们的坚守之心着实让人感动,也让人充满希望。

如果说传统农耕文化是指一代又一代人对土地那份朴素而执着的热爱与坚守,那高大爷们无疑就是这种文化最好的代言人和践行者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真正的农民来说,或许会经历一时的困难和彷徨,但永远不应该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而是要对自己的那份耕作之心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追求。正是这些遍布在全国各地的"高大爷",才能真正将中华农耕文明这座宏伟的长城筑起,点点滴滴汇聚成永不干涸的永恒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