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山林深处有笋香

2024-09-26三农

个头饱满的竹笋从大片的红土地里冒出头来。

村民每天早上天没亮便会来到竹林割笋。

「新农人」在竹林间直播卖竹笋。

食客品尝竹笋。

雷州调风镇后降村超六成村民种竹笋。

近期正值雨季,竹笋长势喜人。

底盘肥硕,上端尖挺,节节分明,一棵棵个头饱满的竹笋从大片的红土地里冒出头来,争着呼吸雨后清新的空气。早上5点,雷州市调风镇后降村的村民们迎着金色的阳光走进竹林,手起刀落,褪去外衣的竹笋露出白如润玉的内心,一个接一个地挤进蛇皮袋中。

雷州半岛光热充足,温暖湿润,适宜竹类生长,竹笋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美食。仅在雷州调风镇后降村,便有近2000亩地用于竹笋种植,村中超60%村民参与种植。每年5月至9月是当地竹笋集中采摘的季节,多的时候,全村每天能收割超20000斤竹笋。

山中有笋初长成

走进竹林深处,鸳鸯泉的泉水从石间涌出,在开阔处汇成一个天然浴池,给炎炎夏日带来畅快凉意。几名孩童在竹林中玩闹,雨水打在层叠错落的竹叶上,清脆的声音混合着稚嫩的笑声在林间荡开,红土地上映出摇曳竹影。

清代郑俊【海康县志】有载:「竹之产为种有十三,麻竹(笋甜,可食)、青竹、刺竹(笋可食)、紫竹、觔竹、包竹、人面竹、粉竹(可做器用)、凤尾竹、黄竹、筋竹、青丝竹、鉴竹。」

调风镇地处雷州市东南部,坡地面积大,雨量充足。湿热的气候,高强度的降水,褐红色的土壤,布满石块、起伏不平的坡地,这种土地对于许多农作物而言不是优选,竹子却可以在此茁壮成长。

抬头,笔直高大的竹子伸向天空;低头,翠绿的竹笋簇拥在边上。每年的2月取新竹竹鞭,砍下竹杆埋鞭育苗,等到来年5、6月份左右就可以收笋。「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近期正值雨季,竹笋长势喜人。

后降村村民陈玉薪每天早上天没亮便会来到竹林割笋。只见她小心翼翼地围绕竹笋周围,轻轻刨开覆盖的泥土,确保不伤及笋根。随后,握紧镰刀,对准竹笋与地面相接之处,利落一割,只听「咔嚓」一声,一棵竹笋便应声而落,带着晨露的滋润,显得格外鲜嫩。

「我们家种了20多亩竹子。村里坡地多,种竹笋是再好不过的。」陈玉薪说,「竹子好养活,种下去自己就能长大,也没有病虫害。叶子掉落下来既能保持土壤水分,也能为竹子供给营养。」

另一片竹林里,有「新农人」扎个板凳,开起了直播,现场割笋、卖笋、讲解吃法,如今社交媒体账号也积累了约3万粉丝。「常有外地采购商来村里收购笋,我想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一步推广家乡的笋。」他笑着说。雷州半岛的笋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品过方知鲜滋味

收割下来的竹笋,陈玉薪有些会拿到村里的统一收购点,有些则留着自己腌制。「我在镇上开了副食店,腌制的笋很受顾客欢迎。」陈玉薪说,竹笋对于调风人来说,既是谋生的产业,也是独属于家乡的味道。

在收获农场竹笋粗加工的厂房内,厂棚下的大水池里泡着大棵白嫩的鲜笋,村民们一篮筐一篮筐地将笋投进水中冲洗。一桶桶清洗好的竹笋再用清水泡上,等着被运去接受精加工工厂「打扮」一番,最后踏入饭店后厨或走进零食包装袋。

「笋白」和「笋黄」是竹笋粗加工得来的双胞胎。竹笋切片,在清水中浸泡两天左右,每天换水,可制成「笋白」,随后可供煮、拌、焖等;竹笋刨出来,煮40分钟直至水沸,可制成鲜味十足的「笋黄」。与「笋黄」相比,「笋白」炒出来风味更足,调风人认为,煮汤用「笋白」为佳。

无论是「笋白」还是「笋黄」,鲜是竹笋的代名词。

炒着吃。不用配任何荤菜,单是撒点酱油和辣椒,锅铲一颠,笋中的香味早已无处可躲,满溢厨房。配上五花肉翻炒,肉的油脂香气被笋贪婪地吸去,荤素搭配,唇齿之间绽开层次分明的味蕾感受。

煮汤喝。一只鸡一盘笋,老火慢炖,瓦煲里鸡和竹笋共处一室,竹笋给鸡汤去腻提鲜,鸡汤将竹笋浸泡入味,无需复杂的调料,它们就能碰撞出特别的化学反应。百搭体质的笋,跟猪脚也能擦出火花。猪脚肉质弹滑,搭配爽脆的笋片,丰富的口感让吃笋成为一种享受。

凉拌吃。焯过水的竹笋切成丝状,盘中备好葱姜蒜,把竹笋和酱油、香醋、麻油等一同拌入,泼一勺滋啦作响的热油,激出葱蒜香气,一盘便捷又美味的凉拌竹笋便出炉。

「这一口鲜,是我们无论去到哪里,总会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村民何三夹了满满一筷子笋片放进嘴里。

文:南方日报记者 林日清

实习生 周妍 通讯员 崔陈元

图:吴东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