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两栖村干部」在村里担任要职,却在城里安家,这样真的可以吗?

2024-02-09三农

有生之年,欣喜相逢,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村里的老王找到我,显得非常焦虑,他说他去村委会找李主任,但是被告知李主任白天在村里,而晚上和周末则在县城里。

让我感到很诧异的是,这算什么事啊?村里的干部不住在村里,那村民找他们办事岂不很不方便吗?后来我才了解到,李主任这样名义上是村干部,但大部分时间不在村办事的人,现在被称为「两栖村干部」,而且这种情况正在悄然增加。

那么,「两栖村干部」究竟是什么呢?我进行了调查和了解,发现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情况:

第一类是名义上担任村干部,实际却领取村里的补贴工资,但已经在城里买房安家的人。这类人虽然在村里担任职务,但大部分时间的生活重心已经转移到城市。

第二类是在村里工作白天,晚上住在县城,来回奔波的「两点村干部」。这类人虽然也在村里工作,但主要的生活还是在县城里。

第三类村干部,名称上是村干部,但实际上几乎全时间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很少参与村里事务。这类人属于典型的「空壳村干部」,尽管他们领取着村里的工资福利。

「两栖村干部」的普遍现象是,他们名义上拥有村干部的身份,但大部分时间并未在村里认真履行职责。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

对于「两栖村干部」为何激增的问题,经过访谈和调查,我总结出了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村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长期偏低,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通常情况下,村干部的月收入只有两三千元,相比于城市基层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少了将近一半。

李主任告诉我,村里只给他们发放一点基本补贴,养不起家庭。他说:「我女儿上大学了,学费就要好几千块,我靠三四千的工资哪里够用?」许多村干部因此只能出去做小生意或开店赚外快,无奈选择了「两栖」生活。

其次,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村民选择进城购房,村干部也为了生活方便选择在城市居住。他们认为,「孩子在城里上学更方便,而老年人在城里看病也更加方便」。

因此,我即使保留在村里的工作,也需要在城里买房。我看到李主任家就位于县城的新小区里,周末则会开车回村办公。

第三,有部分本来已经在城市发达地区致富的人,他们仍然选择回到农村担任村干部,积极的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他们本来可以选择在城市安稳的生活,但基于心中的情怀,他们选择回到农村,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用于造福家乡和乡亲们。

这种"两栖"村干部是最受村民欢迎的。

通过以上发现,我已经明白了是什么推动了「两栖村干部」的增加,解决了我的疑惑。

前段时间,网民爆料称相关部门将于2023年对「两栖村干部」进行全面清查,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看到这则消息后十分惊讶,立即展开了调查核实。

通过访谈多个乡镇的干部,我发现这个传闻不实。他们都表示,目前没有收到任何要专门检查「两栖村干部」的命令或通知。

即使今后要加强监督,也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清查的情况。因为这类村干部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不能一概而论地打击。

老马是一个拥有30年村干部经验的乡长,他认真地告诉我,现在基层干部的生活并不轻松,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从事这个工作了。

这些「两栖村干部」位于政府与百姓之间,奔波忙碌,成为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如果今后监管太严,反而容易导致后备干部的缺乏。

因此,不能简单地下令「突击队」,必须视情况而定。

我的感受非常深刻。确实,一刀切地打击可能是过于匆忙。既然这些「两栖村干部」表现积极、踏实,就应该给予信任和支持,而不是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本来就面临工作压力,生活条件很差,又受到了社会的指责,负面情绪会逐渐积累,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效果和农村的治理水平。

因此,传言中的严查并没有必要。

尽管绝大部分"两栖村干部"依然勤勉尽责,但依然有个别人表现得轻浮、不专业,这类人可能会面临谈话提醒甚至处分。

例如,部分「两栖村干部」经常不在村中,村里的事务完全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甚至连村民来找他们办理护照、合同等手续时都找不到人,无法成功办理。

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基层治理,而且让群众在需要寻求帮助时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引发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李大爷愤愤不平地投诉说:「有一次我找主任签字,他居然推说在外地开会去了,叫我等一个星期后再来。这不是明摆着敷衍我吗?哪能容忍这种村干部!」

除此之外,我发现有部分「两栖村干部」长期采用远程办公的方式处理村务,甚至村里的会议都是通过视频电话的形式进行。

不懂高科技的村民对此感到困惑,使得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我建议村干部应重视这两类村民的问题。

针对「两栖村干部」的监管问题,我呼吁有关部门应该站在国家和农村全局的高度来思考,理解这些村干部的实际困难,给予他们更多信任,避免过度严厉的惩戒情绪。

不能简单地将「两栖村干部」与「问题村干部」划等号。其实,他们中有许多人是因为家庭原因、生计问题而不得不在城市居住和工作。

李主任因为要照顾上大学的女儿,所以在县城买了房子;而张主任则是为了东奔西走做生意,才拥有了经济实力支持村里的集体修路设施。

如果将这些村干部也打入「违规人员」的行列,只会让他们心灰意冷。

基层工作确实不易,我们需要更多的鼓励与支持,而非严厉的批评。村干部与我们一样,也是普通百姓,他们也承受着生活压力,没有必要要求他们过度牺牲自己的利益。

相反,给予他们生活空间,让他们在公私利益间取得平衡,这是最理性的监管方式。

因此,我恳请广大网友和相关部门对于「两栖村干部」的表现持更为宽容的态度,尽可能避免过度严厉的攻击。相反,我们更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难处,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这样才能赢得农村基层的尊重和支持。

这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最为有利。

经过调查研究,我认为「两栖村干部」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是基层治理的必然产物,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深入理解并进行引导,而非简单地加以惩治或铲除。

我建议,第一,这类村干部要做到心无旁骛,真正为群众谋利益,不能将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意或家庭上,要让村民感受到自己的用心。

其次,上级部门应当加强正面的引导,通过提供相关的培训来提升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同时适当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使基层干部的生活更具保障,从而赢得他们的尊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栖村干部」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产物,我们不应追求超过时代标准的东西,而应寻求公私利益的和谐统一。通过鼓励引导,我坚信农村基层治理将会呈现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