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大关致臻:消费帮扶助农增收促振兴

2024-01-09三农

「铲铲匠」,在大关县通常指那些把农家产品收集到集市上售卖的小商贩。近年来,大关「铲铲匠」王朝华经过不断摸索,将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如今,他所创立的大关致臻农特产开发营销中心,在当地已成为一张农特产品销售的靓丽名片,每年经销农特产品均在四百万元以上。王朝华已成功从「铲铲匠」华丽转身为一名「乡村CEO」,带着许多村民阔步前行、致富增收。

大关致臻农特产开发营销中心创立于2017年9月,当时的王朝华依托政府帮扶的三万元无息贷款,在县城租下一个小门面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发展到今天,铺子里的各种当地农特产品已摆满了货架。每天上午8点不到,王朝华夫妻俩便开始忙着分割猪肉。这些猪肉都是前一天走村串户,从当地村民家里收购的肥猪。每天,肉还没有从屠宰场运回,前来选购猪肉的市民就已经站满铺面。

「平时买猪脚、猪肚、猪肝、猪肉这些,我都喜欢在他家买。他们家卖的是生态猪肉,吃起来比其他的味道要好一些,他们家比较诚信,我们都相信他们家猪肉的品质。我今天是来预定猪脚的,老板说要后天才轮到我。」预定到了想买的肉,买肉的大姐满意地离开了。

每天卖完铺子里的猪肉,王朝华便通过微信群及大关致臻产供销平台,快速掌握每天的供销需求。奔跑在村村寨寨的小货车每次回来均装满了土猪、各种家禽及蔬菜等农产品。一年四季,当地出产什么,王朝华就卖什么。春天销售拥有大关地理标志品牌的筇竹笋及笋干,夏天销售李子、桃子,秋天销售大关月饼,冬天就做带有浓浓乡愁的腌腊年味经济。凡是品质过硬的,有人要卖、有人要买的农特产品,他都一股脑儿全部收入囊中,并通过县城实体店或网络平台进行销售。

「冬腊分腌,蓄以御寒。」说的是腊肉工艺和与之相关的乡愁记忆。在大关县木杆镇,一块老腊肉的含义远远不止如此。木杆镇独特的气候环境,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每家每户都是制作烟熏腊肉的行家,当地村民家里熏制出的腊肉,也一直是大关腊肉当中的翘楚,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近年来,大关致臻农特产品营销中心将木杆腊肉销售转到了电商运营平台,并可以追加溯源的模式,形成了从养殖、加工、销售到推广的完整产业链,他们的木杆腊肉卖到了国内的各大省份,甚至远销美国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他的推动、引领下,村民养猪积极性高涨,木杆腊肉也逐渐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在木杆镇向阳村的老家,王朝华建有自己的腊肉加工厂。走进加工车间,只见王朝华正在用刀仔细地对不同部位的猪肉进行分割,然后用食盐进行腌制。一段时间过后,腌好盐的猪肉又被放进了一台滚动状的机器里。


王朝华边操作机器边向记者介绍:「这个是我们今年采购的真空滚肉机,在滚肉的同时,可以让每一块腊肉能更好地吸收盐分,让每一块腊肉的盐分都比较均匀。在滚肉的环节当中,可以让腊肉吃起来不那么干,不那么硬。」

要想腊肉味道好,从选猪、喂养,宰杀、择肉,腌制、晾干、烘炕,每个环节都不容马虎。王朝华从小就跟随父母学习烟熏腊肉的制作技艺,提起这项技艺,他如数家珍,对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操作,让每一块腊肉都能在经过柴火炕制的洗礼中,坚守苛刻的温度与时间的双重考验,最后让一道「传统工艺、古法制作,高炕慢火、低温发酵」的木柴烟熏腊肉呈现在食客们的面前。

早些年,在大关县当地,烟熏老腊肉一直代表着养殖户的「江湖地位」——哪家的腊肉块型越大、肥膘越厚,就证明主人家越勤劳、越有面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品种的不断改良,老式的大块腊肉逐渐变小,产品类型逐日增多,衍生出烟熏香肠、烟熏肠肝肚及血豆腐等系列腊制品。需求与供应的不断扩大,让这个一头连接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接着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人间烟火气持续升温。据王朝华介绍,根据自家当前的订购单走势来看,从目前到来年的正月,估计要生产腊肉十万斤左右,预计成交额达六百万左右。年味经济产业也逐渐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渠道。

说起今后发展打算,王朝华踌躇满志地说:「目前就是依托我们现有的平台,与当地的企业、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形成稳定的产供销机制,助力乡村振兴,促农增收。」

近年来,大关县紧紧围绕「十四五」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目标,紧扣「产、城、人」三篇文章,从立足地方特色、树立地方品牌、强化科技支撑、注重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加速推进地方农特产业迈入快车道。目前,大关县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四百多个,认定家庭农场一百多家,培养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三百多人,各乡镇、村(社区)已实现「农民经纪人」全覆盖,对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升级优化与赋能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编 辑丨朱 睿

编 审|徐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