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乡村文学应该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

2024-05-24三农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朝着省工省力方向发展,农村出生的孩子娇生惯养生活条件比城市还要优渥。甚至比城市的更养尊处优,因为城市的更注重教育,想着要能自食其力,有时会注重吃苦方面的培养。造成部分从农村长大的孩子鞋不粘泥,手不沾水,既不做家务,又不下农田干活。对农活的辛苦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更别提以农活为主的乡村题材的文学了。

而我亲眼所见所闻,很多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孩子在家里衣服不洗、碗不刷,更别提下地干活儿了。如果再不进行乡村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恐怕将来的两代人观看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都要感觉陌生起来。

实践的重要性与缺失劳动对乡村文学体裁的作品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白看不如一干」,阅读乡村文学作品和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几十次几百次也不如到田地里劳动一次,实践一次。让他们体会长时间劳动下精疲力尽时仍要坚持,有时因为天气变化,抢收时,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粮食入仓,是怎样的体验。让他们体会后,明白乡村是如何劳动付出的?

所以,乡村文学如果不能很好地广泛的推及,那么将来不管城市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学生读起乡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时都会有陌生感。甚至对一些原本很辛苦的劳作看作一项体能锻炼,甚至觉着很轻松,对于「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认为是过去式了。现在大型播种机和大型收割机的普及,让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大幅提高,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拉粪下地,赶牛耕地还有「抢麦收」等环节一去不复返了,当今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由于「吃苦」教育的缺失和电子产品的长时间使用,使农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也没有原来刚走出农村的那批学子浓厚。那么深,对乡村也不热爱,当然,乡村文学对他们来说也不会有亲切感,也不会那么重视了。

乡村文学,作为一个色彩浓厚的体裁,是许多农村出身的作家根据自身成长经历,通过自己的知识、文化积累,用各种手法加工描绘出来,不但饱含了对乡村的深情,也有自己的价值观体现,更有些作者的思想变化成长在其习作过程中也有很深的痕迹,有的作者的早期作品和后期作品的思想成起到引领作用差别很大。这种变化在作品中往往表现很明显。

而农村中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乡村文学作品,学生尤其是青春期在思想上会产生相应的共鸣,并产生变化,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引领作用。

通过自身的经历加以思考感悟,可以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处境,更加容易与作者产生共情,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方向。这对于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共情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意志力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乡村文学,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变化,手机电脑不离手,无法理解乡村文学。

乡村文学,是从乡村走出的或一直立足于乡村的作家根据自身经历和见闻以乡村生活为主题写的一类文学。

1、什么是乡村文学

2、乡村文学变得越来越无人问津,越来越淡化

3、现如今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及原因(与城市比较)分析

4、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乡村文学

5、实践及反馈意义分析评价

6、回归农村奉献的人看过的书的思考

7、留在城市思念家乡的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