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成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实: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为严峻,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达23.81%,健康状况亦逊于城市同龄群体。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无数农村老人孤独的身影。日前,民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恰如一场及时雨,首次从国家层面系统性地规划农村养老的发展蓝图,彰显了政府直面挑战、破解难题的决心。
农村养老问题的紧迫性,一方面是老龄化程度在加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匮乏、经济保障水平的低下,以及精神慰藉的缺失。武汉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农村老人自杀率的高企,这无疑是对社会服务体系的一记警钟。面对如此困境,我们不能也不应袖手旁观,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养老解决方案。
首要之策,在于政府的主导与投入。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养老服务的改善需政府挑起大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和生活照料。此外,政策设计应更具前瞻性,将农村养老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通过量化考核推动责任落实,打破「重城市、轻农村」的传统思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亮农村每一个角落。
其次,要激活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政府之外,社会组织、企业乃至个人都是农村养老服务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政策激励,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向农村流动,利用「城市反哺农村」的模式,搭建起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桥梁,形成养老服务的良性循环。尤为重要的是,挖掘和培养农村内部的互助潜力,依托熟人社会的纽带,激发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积极性,形成邻里守望相助的良好风尚。
再者,强化科技赋能,促进智慧养老在农村的普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健康管理、紧急救援、情感交流等服务,弥补物理空间上的距离,让科技的温暖照进每一位老人的心田。同时,鼓励和支持家庭内部的代际互助,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家庭与老人之间的连心桥,让亲情成为农村养老最坚固的防线。
农村养老,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持久战。它考验着国家的治理智慧,也映射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只有当每一位农村老人都能在夕阳之年安享尊严与幸福,整个社会才能真正称得上和谐与进步。因此,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固然是为了应对当前的挑战,更是为了绘就未来中国农村的美好图景,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愿景在每一寸乡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