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立足特色谋产业 因地制宜促发展

2024-03-15三农

三圳镇景色优美,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丘林强 摄

①工人正将咸菜打包准备销往珠三角。丘林强 摄

②客家农夫生态园里,游客正在体验采摘果子的乐趣。丘林强 摄

③水果番茄。丘林强 摄

三月,俯瞰三圳镇,处处都是生机与活力。

天气回暖,在招福村丝苗米种植基地里,沉睡了整个冬季的土地迎来了新的活力,农民们正在忙着备耕,再过不久,嫩绿的禾苗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在顺岭村食用菌种植大棚里,白色的菌丝藏在稻草下,一段时间后,它们将化身成为一朵朵身披白色「长裙」的竹荪,从蕉岭出发,销往全市各地;在九岭村客家农夫生态园里,一批批游客欣然前往,在白色的大棚内尽情地采摘草莓、小番茄,享受着春日的乐趣……

近年来,三圳镇拿出推进头号工程的干劲,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紧抓融湾入海机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打造镇域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与此同时,加大优化人居环境的力度,让群众生活更幸福、更满足。

新气象,呼唤新作为。接下来,三圳镇将用足用活用好资源优势,紧抓苏区融湾机遇,推进「百千万工程」,积极抢抓国家新一轮债券项目资金投放「窗口期」、2024年涉农项目等机遇,立足实际,持续壮大镇域经济实力,提升镇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把镇域经济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 梁时禹 通讯员 廖静宜 丘林强 汪敬淼 徐志宝

强基础

抓住商机发展特色产业

「制作咸菜是我们村的老传统,基本家家户户都会做。截至目前,我们村共种植芥菜300多亩。」招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钟永增笑着告诉记者。

新鲜的芥菜苦中带甜,与鱼肠一同烹煮,便是一道美味佳肴;然而,相较于新鲜的蔬菜,客家人更喜欢将芥菜腌制成咸菜。瞄准这一商机,招福村便开始发展咸菜产业。

「咸菜是我们在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钟永增说,在三圳镇党委的帮助下,去年村里盘活利用闲置厂房,建设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咸菜加工厂,将传统的制作工艺升级为工厂流水线生产,以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咸菜从一产转为二产,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鼓足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在钟永增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咸菜加工厂,映入眼帘的是成百上千的泥瓮,从门口到墙尾有序排列。工人们忙着整理腌制好的芥菜。

「待芥菜腌制出瓮后,就变成酸爽可口的咸菜了。」村民徐阿姨告诉记者,她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了,每天主要做一些挑选、腌制、装瓮等工作,日收入约120元。「从种植到采收制作,工厂都需要招人,能提供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能在家门口就业,还是挺方便的。」徐阿姨说。

得益于当地的优良气候、土壤、灌溉条件,种植的芥菜品质优良。家家户户娴熟的咸菜制作工艺,也使得工厂招工更加便捷。「这些都是我们引进富民强村公司建设加工厂的底气。」钟永增介绍,咸菜产业的生产投入小、见效快、产量高,能够有效盘活冬日农村闲置土地,为村民和村集体增收。「通过收购产出的青菜并进行精深加工,再集中销售。」钟永增说。

招福村咸菜产业蓬勃发展,是三圳镇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最美注脚。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地制宜,找准产业,才能让村民鼓起钱袋子。三圳镇地势平坦,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该镇农业发达,历来是农业大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瞄准精致高效农业,三圳镇通过流转土地,充分利用时节,不同阶段穿插种植不同蔬菜,有效盘活土地的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在产业发展方面,三圳镇突出「一村一品」,发展壮大农业基地,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盘活土地资源。根据各村特色,建成莲子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等,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三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三圳镇将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以党建为引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充分发挥「强村公司」和「产业村长」作用,积极培育咸菜、香水柠檬、淮山等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三圳高质量发展。

优结构

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近年来,周边游兴起。周末到周边的乡村、乡镇露营、采摘,是蕉岭县不少居民娱乐休闲的首选。

走进位于三圳镇九岭村的客家农夫生态园,工人们劳作的场景映入笔者眼帘。一株株番茄苗长势良好,藤蔓攀附在铁丝上,嫩绿的树叶向上生长,焕发出勃勃生机;树叶下,果实若隐若现,红的、绿的、黄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圆润有光泽,令人垂涎欲滴;工作人员拿着剪刀,行走在一排排番茄植株间,剪去旧的枝叶,为新枝系绳。

生态园负责人徐春红迫不及待地邀请游客品尝成熟的番茄:「快来尝尝我们种植的番茄,每一株都是精心呵护的,味道可甜了。」轻咬一口水果番茄,汁水瞬间充盈笔者的口腔,酸甜的味道,挑拨着味蕾,让人欲罢不能。「不少游客就奔着我们家的番茄来的。」徐春红说。

在生态园的另一侧,宽阔的草坪上,三五游客正坐在帐篷内围炉煮茶。迎着微风,披着和煦的阳光,细品香茗,静静享受着乡村的静谧,令人心情愉悦。

「生态园的活动比较多,每星期我们都会组织一次现场音乐派对、烧烤、恐龙展览等比较吸引人的活动,把客家农夫草坪、竹林打造成年轻人喜欢来的网红打卡点,带动公司的餐饮、农产品销售。」徐春红说,今年春节期间在生态园举行的首届寿乡田园不夜城活动,融合了视觉、美食、文化等旅游元素,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在做好农业产业的同时,三圳镇也在不断强化乡村的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持续壮大乡村产业,不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渠道,让更多的农民尝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甜头」。

近年来,三圳镇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户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农业+休闲采摘」的模式,打造特色农业产业。

通过盘活乡村农业景观资源、生态资源、村落资源、文化资源等,三圳镇赋予乡村资源更多的内涵,着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融」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活力。

下一步,三圳镇将继续依托地理优势,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葡萄、香水柠檬、黄金百香果、草莓等特色「土产品」,搭好「采摘经济」快车,走出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赋能「百千万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

激活力

组建乡村「治理顾问团」

「书记,烟叶种植的事情,能不能再商量一下,今年,有些地块我想拿回来自己种。」还没踏入顺岭村横龙片红色网格议事站,笔者便听到里面传来的谈话声。

走进议事站,只见镇村干部、网格员和治理顾问团成员以及几名村民代表等坐在一起,商议近期烟叶种植的事情。

「村里集约了40亩地种烟叶,1亩田干产300多斤,总收益达20多万元。我们想着把烟叶种植扩大到120亩,现在正在征求村民们的意见。」顺岭村党总支书记钟双英说,无论村内大小事,只要村民对村子建设有不同的想法,就可以来议一议、论一论。

有30多年党龄的村民陈祥明是其中一位治理顾问团成员,他笑着说,自从组建治理顾问团,大家不仅积极协调解决村里的矛盾纠纷,还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去年,由顺岭村党组织牵头盘活的撂荒地种烤烟项目迎来丰收。

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鼓励支持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广阔的田间地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当前,三圳镇在顺岭村、招福村、芳心村试点开展「治理顾问团」组建工作,把陈祥明这样心系乡土、具有一定声望和影响力的党员吸纳进来,组建治理顾问团,充分利用其人头熟、地方清、情况明等优势,开展政策、技术、信息服务等活动,协助村「两委」班子帮助村组和村民解决发展难题、办好民生实事,做好基层治理,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

让农民自己发声,「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团结一心、共谋共建」的良好工作局面正不断打开。

「横龙片区今年2月成立了网格议事站,如在种植烟叶上,群众反映道路不通和无水灌溉的问题,我们便和镇党委、政府反映,也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现争取打通了一座深120米的深井,并在烟叶种植基地铺设250米的水泥硬底化机耕道路。」钟双英说。

据了解,三圳镇依托全科网格建设,因地制宜,在群众休闲聚集场所创新打造网格议事站,积极统筹各方力量进网入格,充分发挥网格员「移动探头」作用,认真收集社情民意,推进道路、水利等民生改善,全面构建「网格事、网格议、网格治」的乡村治理体系。

此外,该镇积极组织镇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治理顾问团成员等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拉网式大走访行动,以「敲门入户」等方式在与群众交流中掌握一线民情,并做到边走访、边整改、边回应,对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则采取建立问题台账,对症下药、及时反馈、跟踪落实、帮助解决,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切实破解基层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全面释放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下一步,三圳镇将在全镇各个村推行‘治理顾问团+网格议事站+走访大行动’的治理模式,在各村设立一个网格议事点,让更多的村民乐于在网格议事站内畅谈议事,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撂荒地复耕复种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三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

小菌菇撑起

乡村「致富伞」

在三圳镇顺岭村食用菌种植大棚里,梅州市景瑜长寿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贻宜和技术工人王兵正在查看棚内香菇的长势,他们要针对气温攀升带来的自然环境改变,制定出适合香菇生长的方案。

「这个阶段,是否需要增加营养液?」「雨天和晴天交织,湿度控制在哪个范围比较合适?」「光照适当增加一些,可以促进香菇生长。」……大棚内讨论声不断。

徐贻宜说,顺岭村食用菌产业基地每日可生产各类菌包1万包,每日处理鲜品5000公斤,基地全面扩建后,保守估计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可带动4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顺岭村日渐成为三圳镇食用菌产业版图上的一颗新星。

「发展食用菌产业,是村‘两委’经过深思熟虑和考察之后决定的。」顺岭村党总支部书记钟双英说,顺岭村山多地少、水源缺乏,种植农作物,用水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过去,老一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想要成活就得到山里找水。因此,抗旱的农作物一直是村民种植的首选。」

食用菌种植不占用土地,也不需要土地土壤营养,培养料可以随处移动,向空中发展,只要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条件适宜,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在用水量上,食用菌栽培生产的需水量并不大,适合顺岭村这样的水资源匮乏的村庄。

「我们与钟书记一拍即合,决定在村内发展食用菌产业,一年大概种植5—7个品种,四季都有不同的品种产出。」徐贻宜十分看好食用菌产业,他相信通过售卖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可以给村里带来收益。

「3—4月种植竹荪,6—10月可种植香菇、赤松茸、猴头菇,10—12月种植灵芝……」种植计划早已写在了徐贻宜的产业规划中。

顺岭村正努力发挥优势。为了给企业争取种植基地,村党组织牵头,做好土地集约和土地流转,完成顺岭村食用菌基地周边土地集约70亩,还利用原花木场林木新增林下种植40余亩。同时,全力调动深入本村农户参与食用菌种植的热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持续扩大食用菌产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