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秸秆何去何从,官民各执一词谁无"弊"?

2024-06-03三农

谁也没想到,一个夜晚的事儿居然掀起了滔天巨浪!河南夜间曝光大规模燃烧秸秆,网友狂喷农田起火云雾缭绕,是在作死对抗环保政策?官方连番辩解"绝不开放",专家们又怎能坐视不理?这一切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虽然外界大肆渲染河南夜燃秸秆"罪行",但细究其因的确不无道理。)(273字) "吃饱才是真理"的社会常识无需赘述。

即便通过"绿色环保"横眉吓阻,但农民的日常利益也绝非全无捍卫之理。当前乡村生计寅吃卯粮,实在容不得一丝半毫空谈。

虽有涉污却富实惠?燃秸秆究竟利弊如何?不可否认,秸秆燃烧不啻是一种"时髦"又"俗气"的做法,且带有一定的污染隐患。

可就目前农民而言,这种快捷易行的处理办法,也许才是当下最合适之选。

官民矛盾升级,环保理念沟壑难平?

现行的禁燃政策到底忽略了农民诉求吗?为何即使当前层层文件已经阐明了方针,实际操作中却仍有官民背离执行标准的冲突存在?是错解政策还是双方观念相差太远?

追根溯源,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在理念上就存在着天然的裂缝。前者还停留在单纯靠天吃饭的旧有模式,后者则是迅速嫁接了科学环保的新观念。这就导致了农民为求糊口暂时蹭蹭燃秸,城里人却又为此大加指责。

环保部门无疑是立场正确的,只是矛头直指的主体却是生存困顿中的农村。实际上燃秸秆这种所谓古老陋习,并非是农民有意为之,而是现有替代计划与他们脱节太大,缺乏切实可行性。

这就使得"文件精神"在基层落地时遭遇执行上的阻力。 缺乏顺畅渠道,农民们自然也就借着夜色乘虚而入。于是乎,一场针尖对麾芥子的斗争又在城乡间上演。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双方的价值观分歧,底层民众仍未完全适应快速变革。

这就好比先前取缔一些地方工业的烧砖窑,结果也是遥遥无期。因为尽管这类行为极不环保,但比之于农民而言,它却是赖以谋生的命脉所在,不得不做就别无他途。

就好像外人总嫌小贩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秩序,祸害城市环境。可如若不卖,一家老小又怎么糊口?总不能为了个人清洁就要人家一家人挨饿吧。

要化解矛盾,专家显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量身打造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而非简单地摒弃和压制。建设生态文明与改善民生本就应该有机统一,两者不该对立。否则弊大于利的批评将无休无止,环保理念也难以真正植根。

谁之过与不是?责任归咎两难全。

我们应当诚恳审视:事出有因,不能简单地将全部锅甩给农民,但其燃烧秸秆一时贪图小利的行为,也难辞其咎。

纵观全过程,多方面都或多或少负有责任。农民一味坚持陋习,农业部门宣传不力缺乏监管,而专家们的政策建议也存在单纯理论化、生活化不足的弊端。 有识之士往往难免高高在上,对于农村真实处境估计不足。

即使有合理替代方案,在基层地区推广时,也常常事与愿违,反响平平。这就是城乡分野的代沟造成的困局。正所谓"纸上谈兵"和"钻牛角尖",理论与实践总会存在落差。

更何况,一些科学方法的操作成本也未必适合小农经济,比如秸秆回收和加工等。试问农民又有何积极性执行呢?所以,非要等到乡村振兴后,双方才得以在现代化基础上理解彼此的诉求,这场纷争才算可以休矣吧。

比如很多人大呼过往的储备政策行不通,对于农民来说资金回笼无期,从而极大打击了种粮积极性。而在"卖地才能真正脱贫"的乡间教训下,撂荒也是很多人选择的出路。 因而,"吆五喝六"不如身教身受。

作为问题的缺根之计,科研人员们若无法亲自到田间地头深入农村, 与老乡们同甘共苦几个月,也难体会土著的生存实况。 这种"游击式"拔苗助长,说来说去便徒有其表,实无其理。

即使政策上限所有可能,也终归难以完全被理解、执行和推广。先决条件还是需要下定决心,用心深耕农村,顺应民意、扬长补短。

农村发展艰难,良心环保利弊如何取舍? 环保理念固然是大势所趋,但若矛盾升级,恐怕对于一贫如洗的农民确实是雪上加霜吧?

其实民众心知肚明,燃秸秆的做法无疑是潜在的环境隐患,对公众健康也会造成不利影响。然而到头来,农民们也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必然会摒弃这种陋习。

环保环节本就应当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相应程度时,才可分阶段推进的过程。如若一蹴而就操之过急,未免会适得其反。

古人所谓"锄强扶而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诚然,专家们的建议出于一个良好前提,但仍然有必要结合实际,循序渐进。

按目前形势看,似乎还无法做到一劳永逸地根除秸秆焚烧这一社会痼疾,而只能尽量加大基层宣传改造的力度罢了。

谋定而后动,未尝不可。 因循守旧的习惯正在逐步遭到摒弃,而良性的改造步伐亦正在稳步推进中。

相信只要拿出足够的决心和耐心,在农村这方盐碱地中耕耘,定能撷得甘甜之果。所以暂时容忍尚在可接受范畴之内。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补齐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单单环保当然是必须的,但对乡村脱贫亦须并重。切忌一刀切扫荡,那样干脆成了本末倒置。

如今已经有不少地方摸索出良方,如发展秸秆产业化,通过回收加工来提供就业增收。或者尝试秸秆气化发电等再生利用,一举多得。

诚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的解决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缓冲。 由此观之,当下并非坚决禁绝,而是要循序渐进,盲目强令反而会引发更多矛盾。

相关方面只需在基层加大宣传和技术指导力度,循循善诱,必能达到良性目标。

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包括专业人士的建议,也往往存在脱离实际的地方。索性不如虚心去体谅一番农民真实所遇的艰辛,反思这样的政策是否过于理想化了?当然合情合理的才能得到长远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