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杨祁云:重现「田间闻鸟语,水渠见鱼蛙」

2024-05-24三农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她与团队的努力下,这些已不再仅仅存在于诗句中的描述,而是变成了眼前的美景。她就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杨祁云,她一直致力于植物病虫害灾变机制、绿色农药研制、绿色防控技术等创新与集成应用研究,为农业的绿色发展不断贡献着「她力量」。

▲杨祁云(右)与林壁润(左)

「成为一名植物医生也不错」

「我是一个行胜于言的人,积极向上,勤奋工作,注重科研实效。」杨祁云出生于揭阳,高考后在老师的建议下填报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植物病理学专业,「我一直希望能继承父亲的事业当一名医生,但在偶然的机会下却念了植物病理学这一专业,现在回想作为植物医生也是很好的!」

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学科的重要专业,它主要研究植物病害的成因、发生、发展和防治方法。「当时选择农业相关专业的人并不是很多,本科时期华南农业大学植保学科就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两个专业,各1个班,每个班不到30人,很多课程都交叉一起学习。」回忆起求学的时光,杨祁云的眼中依然闪耀着光芒。

事实上,在杨祁云看来,植保学科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如医学学科,是植物医学:「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但农作物病虫害高发、突发、频发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带来的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植保工作者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这就是我的梦想。」

心怀着理想和梦想,1988年杨祁云毕业后,选择进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担起一名「植物医生」。

「你看,白鹭回到了广袤的田野」

得益于杨祁云求学时期的努力与勤奋,参加工作后的她充分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和长期以来实践得到的经验,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乘风破浪、埋首耕耘。

从参加工作伊始,杨祁云便一直从事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工作。病虫害绿色防控实际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作物保护策略,科研人员们旨在通过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方法来有效管理和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进而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安全的目的。

「农药是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特别在病虫害突发、爆发时是需要使用农药来应急防控的。但传统农药剂型主要是乳油和粉剂,前者需要大量使用二甲苯等有毒有害有机溶剂,污染环境,影响人的健康;而后者生产和使用中出现大量粉尘,容易对施药者和环境造成污染。」杨祁云在采访中介绍着农药的相关情况。

随着农药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农药急需转型。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推动了农药制剂的创新,而农药制剂研发的精细化、功能化以及农药的高效利用已经成为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

「从1994年开始,我便开始了对绿色农药的关注。」在多方的支持下,杨祁云和团队成员联合科研、生产和农业推广单位协同攻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厅和农业农村厅等项目资助下,突破绿色制剂关键技术和核心助剂合成技术,创建以有效成分、剂型设计、施药技术为核心的水基性和粒状农药制剂技术体系,研制出系列绿色农药产品,创立了农药精准使用技术体系,有力推动了绿色农药制剂发展。「使用绿色农药制剂后最明显的效果是田里的鱼回来了,青蛙回来了,我们的白鹭也回来了,整个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访谈中,杨祁云眼中满是笑意与自豪。

「他们都影响着我」

在科研道路上一路走来,杨祁云身边不乏对她影响深远的人。

「一路走来影响我的人很多,其中给我印象深刻且影响我最大的是,到工作单位参加工作带领我们团队的当时农科院院长伍尚忠研究员。」伍尚忠研究员对科研与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态度直到如今依然影响着杨祁云。「伍尚忠老师虽然是院长,行政事务繁忙,但是他一直坚持在科研一线,带领我们,亲力亲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时撰写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书,他严谨认真进行设计,从每一段、到每一句,最后到每个字都斟酌,很认真很细致用笔写,逐字逐句修改,这也培养了我们严谨认真的态度与习惯。」「我们的成果成为开创了大面积应用抗病品种防治华南水稻重要病害的成功案例」。

在伍尚忠研究员的影响和带领下,杨祁云真切感受到植保学科对于农业的无限重要性,要保持好奇、不断延续自己学术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科研成果直接服务农业生产,帮助更多的农户……

除了伍尚忠研究员,影响着杨祁云的还有他。「很幸运的是认识了我的先生,这么多年来,我们都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进步。」谈及身边的良师益友,杨祁云与其先生林壁润相视一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林壁润研究员亦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职工,与杨祁云研究员生活中互敬互爱、责任共担;工作中相互扶持,共同拼搏。「我们是在读大学时候认识的,当时他是华南农业大学1984级研究生,我是1984级本科生,我们学同一个专业,又是高中校友,所以我们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就到植保所工作,并一直携手共进至今。」

夫妻二人在家庭和事业上始终相互尊重、理解与支持。在科研道路上,共同探讨,互帮互助、互相促进,不一样的思维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多年来,他们更是获得了不少的硕果。

近10年来,他们共同致力于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统防统治服务、绿色农药制剂替代高毒农药和传统剂型等。在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施过程,创建了激发村镇技术推广员和农户积极使用绿色农药的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等技术推广模式 ,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项目实施效果明显,农田重现了「田间闻鸟语,水渠见鱼蛙」的生态景象,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杨祁云科研生涯依然是进行时,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代农业,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绿色发展做贡献,惠及更多的人……

人物简介

杨祁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组长。长期从事作物病虫害灾变机制、绿色农药研制、绿色防控技术等创新与集成应用。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世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等40多项;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主要科技成果奖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等;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0件;制定广东省地方标准3项、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12项;已发表科技论文12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lant Disease」、「Molecular Breeding」、【中国农业科学】、【植物保护学报】等发表论文60多篇,SCI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6册(套)。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 | 陀艳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审核 | 冯海波 刘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