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亿万农民的圣地!曾是全国第一村的大寨村,如今现状到底如何?

2024-07-15三农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老一辈人记忆里肯定有这么一句话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这里的大寨就是指的大寨村。

起初的 大寨村 可谓是 一贫如洗的小山村 ,后来为何能变成全国学习的榜样?如今的大寨村怎么样了,还有昔日的风光吗?

生不容易活不容易的大寨村

风光更与谁说,大寨村能成为天下第一村,其实离不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我们所说的这个村庄,其实就位于山西省晋中市西阳县辖区之内。由于 村庄位于太行山深处,所以与外界的交通十分不便

据了解,大寨村主要建立在虎头山下,此地的 平均海拔也在千米以上

这里的山路崎岖,导致本就不多的人口,在当时居然能错落的分布在 1.88平方公里的土地 之上,可见在这片辖区内能盖上一所安身立命的稳固房屋是多么的不易。

其实,这里让人们感到不易的不止是建房难,而是难在各处。原来,在最初的时间里, 整个村庄内一共才划分了400多亩 的耕地 ,房屋也在41间左右,额外的就只 有少量的农业用具以及牲畜 了。

虽然土地亩数听着不少,但是由于这里属于山脉,所以经常存在沟壑交错的情况,最严重的地方甚至能让 0.47平方千米的土地被分割成近五千块 的小隔区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山西当地身处内陆,周遭环绕山脉,所以很难受到海风的吹拂。

在温带大陆性的气候的影响下,导致这里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 ,并且 风沙也很多

虽然说当地的降水每年平均都在500-600毫米左右,但是降雨时间却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夏季,还经常会形成暴雨。这也就导致当地不仅要考虑防旱问题,严重的时候还要考虑防汛。

在那个还是民以食为天的年代, 气候与地质地貌如此的恶劣, 其实也就导致人们的生活十分的困苦,大寨村的居民们可谓是生活在了最为实际的水深火热之中。

用实践破解发展困境

尽人事,听天命,如果我们不奋力的去改造整个环境,难道又要让环境适应我们吗?大寨村其实就靠着这种精神,上下一心的将这里改善成了 天下第一村

从本质上来讲,其实大寨村的气候与环境也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那就是这里虽然降雨时间分布不均,但却实实在在的于 每年都有降雨

只不过是由于人们的治理没有到点子上,这才让这里形成了 风蚀水切 的恶劣地质地貌。

所以说,只要能对当地的雨水进行合理的利用,就能保证土地的受到的侵害减少,同样也能让农作物不再缺水。

由此,当地人在干部们的带领下,开启了很长时间的 治山治水活动 ,并且在沟壑纵横的坡地上 开出了一片片梯田 ,还通过与水利工程的连接,实现了 引水浇地 的良策。

可惜天不遂人愿,时至1963年,在一切都在向好的时候,大寨村却遭遇了一场极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上级领导在听说此事后,随即展开了对当地的物资救助,可是 村民们却不愿意接受这些物资。

他们坚定自力更生的精神,硬是花了 五年的时间 ,不仅让大寨村实现了重建,整个村的生活水平也向前跨了一大步。

那么,村民们与领导干部到底都做出了哪些成绩呢?据了解,在上世纪50年代左右,改造过的梯田每年不仅能保证村民的用度,甚至还可以 保证向国家上交20万斤 的粮食

而在治理环境与交通方面, 1.88平方公里的大寨村,还兴造了千亩树林,与外界连接的公路也修建了12华里。

同时为了让当地避免受到洪涝灾害,前后修建的 六个蓄水池 ,可保证 过万立方米的容水量 。如此再加之铺设成功的三万余米地下水管道,灌溉措施实实在在达到了机械化的水平。

可以说,在村民们数十年的精心打理之下,大寨村已经从一个不适合居住的村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就在人们生活有了保障后,当地还发展出了福利制度,那就是孩子们可以免费上完小学,而老人也可以 根据年龄的不同领取不同区间的保险金

考上大学的年轻人还可以获得百元到千元不等的补助 ,这些钱在现在看来可能不多,但在当时不可谓不是一笔巨款了。总而言之,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大寨村的风光一时无两。

走得快不如走得稳

时代的发展让农业的地位上升,可是对于个体来说, 从事农业的性价比却在不断的降低 ,这种情况在当时同样也影响到了大寨村。

在上世纪末期, 下海经商几乎就是人们讨论最火热的事情 ,前往更为发达的城市博取成功的机会,是每个年轻人的向往。

而在农业发展已经到达瓶颈,并且农业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的大寨村,其实 已经不需要让大部分的年轻人都留在当地了 。于是在两方面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选择外出探寻发展机遇。

可众所周知,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人才, 随着年轻村民的外出, 当地的发展肯定也无法实现进一步突破,一切在当 时居然有向颓势发展的趋势

当时的干部们也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很早便展开了布局。据了解,在1993年时, 当地就投资了近百万元兴建教学资源 ,随后又增加投资,花费120万元改善盘山公路的路面情况。

到1995年时,更是拿出了 千万余元的资金用于建设森林公园 ,其中不仅包括大量的人文景点,还有千亩的树林、花卉等自然风景区。

而在后续不断的宣传下,大寨村也从依赖农业转向了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如今, 当地每年接纳的游客数量都在数十万 ,最多时甚至达到了三十万。

2020年时,在农业与旅游业的同步发展下,当地的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了2300万元, 人均收入则在2.6万元 左右。

曾经大寨村的农业确实极为优秀,但是这种发展更像是一种偏科。如今花费上亿元退田还林,发展旅游业虽然看起来发展速度不如从前,但是产业结构却要更加健康了。

可以说,大寨村并没有抱着农业走向落寞,而是洗尽铅华,从万千道路中找到了最具有生机的那一条发展道路。这种发展选择,同时还可以吸引外地人才,并且让当地人才更愿意回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

新华社新闻 2021-07-10 从土里刨食到还田于林——中国标杆乡村大寨绿色「蝶变」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