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返乡创业:年销2亿元的加工,农村人人可做,原材料丰富成本还低

2024-07-24三农

也许是出于对生存和生活未知的恐惧,现代人色彩纷呈的价值取向,让司空见惯的扫帚成为一款时尚佩件,以简单明了对自身有形无形秽迹清扫的寓意,表达着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同时,也成为一种赚钱利器。

十几年前选择扫帚创业的山东潍坊姑娘陈婷,从利用当地的高粱杆加工传统的清扫工具开始,经历了从东北采购原料加工,发展到眼下在老家包了上千亩地种植高粱获得加工原材料,通过网络销售并在上海建起一家线下店,专门销售手工扫把,年销售高达 2亿多元。

扫帚自古就存在于「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中国文化中,而在国外,庭院落叶、仓库清扫对扫帚的需求同样很大。陈婷就是在出口业务上获得了大把的订单,「厂里制作的大扫把,都是几万把几万把地销往欧美等地。 」

即使到眼下,尽管诞生了很多智能化的清扫工具,扫帚的需求依旧很大。过去,农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基本上都会自己制作扫帚,自用的部分基本上都由自己加工,很少有人专门做扫帚加工、销售的生意。

到了现在,随着外出人员的增加,会做扫帚的人少了,扫帚反而成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赚钱项目。

「我是从1981年开始学习制作棕扫把的,到现在已经有43年了,平时除了忙些农活就是制作棕扫把,现在一天可以做10到15把,按每把10到15块的批发价,每天有100块左右的收入。」

2024年4月24日,贵州「独山县融媒 」在对该县麻抹社区交渔组棕扫帚加工的报道中,棕榈扫把「老手艺人」徐有国说。

「现在大家都喜欢上网买东西,我就利用我的抖音和朋友圈发一些棕扫把的视频和图片,通过详细的介绍,买的人还挺多的。」在徐有国的带动和组织下,该社区一年能制作棕扫把5万把左右,年产值也有30余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市县。

农村加工扫帚,主要优势在原材料上。

脱粒后的高粱杆、麦草、稻草、金丝草、竹梢、扫帚草、地肤、棕树皮,还有路边坡头一些枝惠繁茂的木质野草,都是扫帚加工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既有就地取材的便利,而且成本还很低。

再者,扫帚加工的工艺也很简单。

将前面说的原材料采收、晾干,经过捆扎、缝线、切头等工序,就能制作成扫帚。 山东潍坊的陈婷从一个「门外汉」学习扫帚加工,1个上午就学会,一个月时间就成了高手。

传统用于清洁的扫帚主要由用于地面清扫的帚面和便于手握、灵活运用的帚柄两个部分。想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既需要把用于接触地面清扫的原材料捆扎紧实,还需要做将帚柄做的精、好看。

最后,文化赋能。

扫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清扫垃圾。但在很多地方风俗中,扫帚还成了一种「风水神物」,被赋予了多重意义。

比如,新婚时用扫帚扫床,蕴藏着「一扫金二扫银,铺床扫床子孙满堂」的寓意;还有婴儿辟邪压惊,乔迁入宅,甚至生日祝福等等场景,扫帚都成了很好的祈福工具。

将各种美好的祈愿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的寓意表达,以简单明了的一「扫」以「除」之的迷你扫把呈现,结合中国结等国风元素,本属古旧的扫帚,竟成时尚的赚钱方式。

同样是在山东,商河县郑路镇50多岁的徐志辉,把扫帚加工做进了该镇的创新工业园。他将生活中常见的扫帚,赋予镇宅辟邪、如意旺财、开启智慧的寓意,以满足时尚审美需求的直把子、弯把子,还有国风小床扫、日式小手扫、欧式壁炉扫以及寓意吉祥的各种文创小笤帚,年销售超过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