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仙游兴山村:古厝古院古庙胜迹美无数

2024-01-08三农

游洋镇兴山村地处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东北部山区,平均海拔750米,森林覆盖率达86%,是绿色「天然氧吧」。该村共有山地面积1000多公顷、毛竹林面积667公顷,境内有赤溪大峡谷、美林瀑布、盆地田园、寨山风车、石狮岩、祈梦洞等自然景观;始建于的宋代馨山书院,理学家朱熹曾来此处讲学写下「养我浩气」题词,更是仙游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闽中著名的革命圣地。近年来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省级革命老区基点村。

兴山村十二景之一美林古村落

回形土楼蝶变成乡愁记忆馆

2023年2月17日,「工惠贷·福农情」战略合作协议签订暨乡村振兴贴息贷款发放启动仪式举行,近期游洋镇兴山村获得仙游农村商业银行发放的100万元贷款。

「这批贷款将用于兴山村红色教育和乡村古建筑保护修缮项目,助力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游洋镇党委书记杨国石表示。

来到矗立在兴角山脚下的回形土楼前,只见一排古色古香的建筑,居住在此的老人坐在门口闲谈。据介绍,这座土楼又叫山头土楼、山头集体厝,建于20世纪60年代,原是水库移民迁到兴山村集中兴建的,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当时村里的生产队花了3年时间建成,是莆田规模最大的土楼之一。

眼观目测,这座土楼呈四方形「连体屋」,为四角形民居,分内外走廊东西侧为主楼,建有「议事大厅」,西侧一排建筑为2层半,东侧一排建筑为3层半;南北侧为护厝大小房屋208间,每个房间都是前后两间连在一起。整座土楼中,除了内环底座基础和内部环形一层的40根柱子是用青石砌成,其他全部为土木结构,其屋檐、门梁上雕刻有各式花鸟走兽图样,给人古色古香的感觉。

内外走廊上围着木栅栏,每家每户之间可以相通,形成回廊通渠,环抱其中的是一个约1000平方米的广场。据住在土楼中80多岁的老人林景颐介绍,他在土楼里生活了一辈子,冬暖夏凉,最繁荣时,土楼中曾居住了60多户村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住户或搬迁住进新居,或进城务工开店,如今只剩下少数人家仍居住于此。由于该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加上海拔高,绿植覆盖率大,气候清凉,是夏日避暑疗养、文化溯源的好去处。村民希望让这座土楼为更多人所知道,将其改造成游洋镇乡愁记忆馆,打造成一个休闲山庄、避暑胜地,让这个鲜有人知的建筑重放光芒。

馨山书院支部旧址焕发新颜

站在兴角山之巅向下俯瞰,可见一座「回」字形的建筑群,这里曾是兴山村兴学的摇篮——馨山书院,也是闽中著名的革命圣地——中共仙游县第一个党支部。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

馨山书院,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主体保存宋代建筑风格,结构由台阶、前门、中厅、屋舍及四方回廊、园林成梯进式建筑,进深方向空间层次分明,曾有二十间教室、宿舍,有边门和角门。整座书院为宫殿顶、歇山角、单檐筒瓦、古建筑斗、拱梁、檩条……正殿有6根红漆木柱撑护着。构件设计灵巧、结构严密,古色古香,像个大大的「回」字,给予人视觉上的享受。

书院始建于宋,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重修,1898年戊戌变法后改为馨山书院,1919年五四运动后改称兴山小学。1990年馨山书院被仙游县人民政府授予「仙游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代革命文物」「中共仙游第一支部」等称号。2006年馨山书院被仙游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仙游县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仙游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0年馨山书院被省委党史研究室授予「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称号;2016年馨山书院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称号,成为仙游又一个红色旅游圣地,每年都有大批的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等来中共上宫支部参观。

馨山书院历经沧桑,虽经多次修缮,但风雨侵蚀,形貌斑驳。修缮革命旧址,让它重新焕发荣光,迫在眉睫。

2019年3月初,仙游县委决定对馨山书院进行全面修缮,县委书记先后多次听取规划方案汇报,并到实地调研,要求「高起点、高规划、高质量」开展修缮工作。

中共上宫支部提升改造工程指挥部一成立,项目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由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总面积100公顷,形成以革命遗址中共上宫支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核心,以田园风光、美林美丽村庄为游览重点的自然风光游览轴,以兴山古街景观、古驿站景点为重点的人文景观游览轴的景观结构布局。

2021年「七一」之际,修缮后的上宫支部纪念馆正式开馆。2022年9月,被授予「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只见该馆前厅回廊布展墙上,悬挂着由福建省油画协会知名画家制作的18幅上宫支部革命活动油画。上宫支部从1927年4月成立,至1949年8月仙游解放,这22年间发生了18件大事,仙游县委宣传部据此编写了18个革命故事。如此一来,中共仙游上宫支部纪念馆,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妈祖宫,以及古村落、古驿道、风电、竹林等资源,打造出「兴山十二景」品牌。

天妃公园

兴角山下的省级非遗吴圣天妃信俗

坐落于海拔880米的兴角山上古峰庵,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清,拥有1300多年历史。大殿主奉唐代女神——吴圣天妃,陪祀有妈祖、临水夫人等神尊,是兴化最早的三女神庙。据民间流传,唐武周时期,吴媛修行于兴角山古峰庵,悬壶济世、鞭石筑坝、扶持农桑,深受敬仰,后尊称吴妈,宋晋封吴圣天妃。吴圣天妃信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吴圣天妃祖宫为宫殿式建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气势恢宏,两旁庑廊婉婷大气,前殿与后殿隔着天井,殿内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吸引不少信众前来祭拜。

吴圣天妃铜像

据介绍,天妃殿建于2012年,殿的旁边筑立着一座高20.15米的吴圣天妃铜像,成为仙游县最高的户外露天铜像,供信众们祈赐平安,纳福迎瑞。游洋镇人大主席黄勇峰介绍,兴山村作为吴圣天妃文化发祥地,在海峡两岸传播吴妈信仰、促进民间交流具有积极意义。村里在铜像下方为大型观景台,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山峦叠障,古村落,新农村,还有绿色能源风电点缀其间,把大自然打扮得美不胜收。

眼下,该村依托土楼和古村落、古街发展乡村观光和民宿产业,依托自然资源发展农事体验和农业采摘产业,依托毛竹资源发展竹笋和菜篮、花篮等竹工艺品产业,积极做好「生态名村」「文化溯源」「红色记忆」「朝圣寻根」四张旅游名片,擦亮农业旅游观光品牌。兴山村党支部书记林明元说,「在促进上宫古街、美林古村、山头土楼、兴角山、天妃公园、万亩竹园等文化保护的同时,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之村。」

古村庄,新魅力,作为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近3年来,兴山村平均年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年均旅游总收入超过760万元,加速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条集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红色旅游业于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仙游县委报道组 郑志忠

来源:农家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