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99年,大学扩招的政策一出,仿佛给了无数寒门学子一个梦想的机会:不再是高考独木桥,教育资源广泛普及,每个人都能有书读、有学上。
可20多年过去了,那些曾经对扩招满怀期待的父母和学生,现在回头一看,发现梦想似乎并没有像当初那样如期而至。
正文
想当年,考上大学就等于拿到了金饭碗。
大学生,意味着高薪、意味着前途、意味着脱贫致富。
我的表哥,80年代末的大学生,一个凭文凭就进入了市政府,轻松拿下体制内的好工作。
而我家邻居的儿子,90年代初也考了个普通本科,毕业后去了一家外企,月薪高得让全村人羡慕得不行。
那个时候,大学生不多,一纸文凭如同一把通往美好生活的金钥匙。
可如今,扩招后的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满大街都是大学生,文凭成了标配,甚至有了「不拿个研究生文凭都不好意思找工作」的说法。
就拿我外甥来说吧,985名校毕业,辛辛苦苦读了四年,结果找工作时一不小心还被一个专科生「挤」了下去。
这个专科生背后有的是关系,靠着某个表叔的运作,轻松进入了烟草局,而我外甥却只能挤在一堆简历中,被冷落在一旁。
是不是很荒唐?
大学扩招原本是为普通人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可现实是,有关系的、家庭背景好的反而从中获益最多。
那种「寒门出贵子」的故事,越来越少听到了。
扩招之后,拿个文凭不再稀罕,倒是那些不学无术、却后台硬的人,反而在职场上风生水起。
那么,寒门学子真的是受益者吗?
事实恰恰相反,扩招不仅让他们的竞争变得更激烈,还让他们的人生路越来越窄。
现在,想让一个孩子考上好大学,光靠努力还不够。
周围的家长们纷纷拼命砸钱补课,什么一对一、什么学霸营,没个十几万下不来。
别人家的孩子进了名校,你也得拼命跟上,落后一步,似乎就意味着被淘汰。
这还不算最可怕的,扩招后的大学里,很多学生读的都是那些「低成本」专业。
新闻、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看上去高大上,可真到找工作时,才发现市场根本不需要这么多文科生。
你辛辛苦苦学了四年,结果出来工资比不上搬砖的。
蓝领们动动手一个月能拿8000,大学生倒在招聘会上排队,一个月3000还嫌多。
这一对比,真让人笑不出来。
当然, 大学扩招的好处也不能完全抹杀,它确实给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问题是, 扩招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教育资源的跟进。
老师不足、教学设施跟不上,大量的学生进入了「流水线」式的教育,学到的知识浮于表面,动手能力弱,结果毕业后用人单位要重新「再教育」。
那么,花了几年的青春,掏空了家里的积蓄,得到的是什么?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那些被迫卷入扩招竞争的农村家庭。
为了让孩子上大学,他们举债卖地,老家的猪也卖了,硬是把孩子送进城市。
而这些孩子毕业后在大城市打拼,生活成本高,房价更高。
扩招前,农村孩子回老家盖个房子,还能轻松安居;扩招后,他们宁愿背负巨额贷款在城市买房。
你以为扩招帮了寒门,实际是让房价一路上涨,最后受益的还是那些有背景有关系的人。
大学扩招到底给社会带来了什么?
它表面上为所有人铺平了进入高等教育的道路,但背后却让教育质量下滑、就业压力增大,甚至加剧了贫富差距。
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如何继续扩招,而是如何让教育真正为所有人服务,而不是为一部分人提供便利的工具。
写到最后
读到这里,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你的孩子、你身边的亲友是否也在这场扩招浪潮中经历了酸甜苦辣?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也许,你的经历比任何理论都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