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不以学生就业为目的的招生,就是高校最大的不作为,大家觉着是吗

2024-10-04教育

在人生的旅途中,教育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然而,当我们面对大学扩招这一现象时,心中不禁涌起诸多疑问与思考。

「一切不以就业为目的的招生,就是高等院校最大的失职。」这句话犹如一记重锤,敲打着无数大学生父母的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就业困难成为了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复旦大学葛教授的话,虽看似残酷,却也引发了我们对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刻反思。大学教育,究竟该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不禁要问,知道不能用那么多大学生,为什么还拼命扩招?就如同明知房子多了没人住,却还拼命盖房。在谈论结婚人数悬崖式下降、出生人数呈井喷式增长的同时,高考人数也在不断攀升。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问题?

曾几何时,小学教师多是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学教师是初中师范生和中专生。而如今,大学生毕业后却面临失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大学毕业后失业,真的不如高中毕业后早点就业吗?那三年的时光,难道真的只是浪费?劳民伤财却没有回报,这让父母们痛心不已。或许,把为孩子上大学准备的钱存进银行,让孩子过上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躺平的生活,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大学扩招,有人说是为了实施教育产业化,延缓就业压力。招收更多的大学生,确实能带来可观的收入。但这样的做法真的可持续吗?或许,除了 211 和 985 高校之外,其他大学可以改为大专,恢复技术中学和职业高中的专业,让白领和蓝领携手发展。否则,普通大学生真的会沦为「白菜价」,浪费了父母的心血,也辜负了自己的青春。

有大学文凭,却没有大学水平,这样的大学生占了八九成。他们就业能做什么?找工作之难,可想而知。在评论中,许多人说读书无用,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送外卖、进工厂做螺丝钉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这只是概率问题,但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初中毕业 90%的概率送外卖、做螺丝钉,高中生 60%,大学生 30%,本科生 5%,研究生 1%,博士生 0.1%。我们不能以 0.1%和 1%的概率直接得出 100%的结论,但这也提醒我们,教育的方向或许需要调整。

只有三五个同龄的孩子能真正学习,其他人或许越早进入社会越好。社会是一所全面的大学,能培养勤奋的品质,让人学会各种生活技能。中国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当年轻人都是大学毕业时,中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又将如何?与其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不如上中专、职高,多学技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大学生的普及并不意味着全民素质的真正提高。如今大学文凭的含金量远低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本不是大学「材料」的人因扩招进入大学校园,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和能力自然下降。同时,供需关系也出现了不平衡,社会需要的不是大量的本科生,而是具有劳动技能的高素质工人。如此循环,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大学扩招,本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年轻人就业问题。当年的问题似乎解决了一点,但后遗症却危害无穷。大学毕业生从不包分配开始就严重饱和,找不到工作。40 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失业的困境。博士生都成了找工作的垫脚石,就业岗位究竟在哪里?人口过多是一个原因,但国家却又在鼓励多生育,这着实让人困惑。

中国的高等教育成功吗?总数超过了美国和德国。德国有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实践大学,毕业生各有所长,工资也较为合理。而在中国,无论大学如何扩招,985 高校的学生仍可从事理论研究和设计,211 学校毕业生次之,其余的二三本、大专生,从事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的机会有限,从事生产实践工作又缺乏技能。中专、技校更是走过场,理论和实践技能都没学好。向德国等先进制造业国家学习,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主要是国家的扩招政策。扩招或许有两个目的,一是拉动内需,每个大学生几年的费用平均在 6 至 7 万;二是缓解就业压力,让学生在大学度过四年。但如果不扩招,按照 95 年前的招生政策,每年只有不超过 10%的大学生上大学。那么多余的人会提前四年进入社会,有办法的人会找工作,没办法的人只能在家失业。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大学教育的未来。是继续扩招,还是调整方向?是注重理论研究,还是加强实践技能培养?这不仅关系着每一个大学生的未来,也关系着国家的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大学教育能够走出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道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大学扩招 #教育反思 #未来之路。你对大学扩招有何看法呢?欢迎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