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影院,我和儿子满心期待,准备沉浸在一场温馨的家庭电影【抓娃娃】中。
这部电影以「合家欢」为宣传亮点,然而,序幕尚未拉开,一幕令人心头一紧的情景便映入眼帘:一对母女在激烈地争吵。母亲一脸严肃,质问女儿从电影中学到了什么,而女儿则显得不以为然,只是感叹着男主角继业的可怜境遇。
母女俩在电影散场后的这番争执,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思——电影,真的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吗?
亲子教育,又是否真的如此简单?
影片讲述的是大富豪马成钢的故事。他白手起家,因大儿子无所作为,决定对小儿子继业实施「苦难式教育」。他和妻子扮演穷人,居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儿子的韧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继业,心中充满了对父母的感恩和亏欠,甚至不敢拥有自己的需求和梦想。然而,这种所谓的教育方式,真的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吗?
实际上,有温度的亲子沟通,不应该建立在让孩子感到亏欠的基础之上。
在电影中,马成钢通过苦难教育,想让继业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伟大,但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真正的需求。正如萨提亚所言:「自我牺牲里没有滋养,有的只是期待、压力和负担。」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在愧疚和无力中迷失自我,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不仅如此,马成钢对继业的生活进行了严密的控制,从住处到学校,每一步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甚至为了阻止继业追求长跑梦想,偷偷在儿子的脚上涂抹麻醉药。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让孩子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成长的自由。教育,不应该是父母未完成梦想的延续,而应该是尊重孩子的天赋和兴趣,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和成长。
电影的结局,继业选择用高考交白卷的方式来反抗父母的控制,这是一种悲剧性的解脱。
尽管这是一部喜剧电影,结局也让大儿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业,继业也进入了体校,最终实现了自我。
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能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呢?
泰国动画短片【继承者】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孩子被父母规划人生,每一步都不是自己想走的,最终变成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提线木偶。弗洛姆在书中也提到,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
父母的控制欲,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无法体验真正的生活。
电影的结局虽然是喜剧,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却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长大,最终只能选择反抗。影片中,大儿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登山事业,小儿子继业也重拾梦想,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体校。
然而在这世上,成功的定义不应只限于名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梦想和追求。
记得钟芳蓉吗?她作为湖南高考第四名,却选择了冷门的考古专业。虽然遭受了许多嘲笑,但她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敦煌研究院录取。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热爱的事物,父母的支持和尊重,远比控制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所以说,在亲子教育中,父母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控制和压迫。
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自由,他们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电影【抓娃娃】提醒我们,教育孩子不是抓娃娃,没有固定的攻略和教程。
父母需要做的,是站在孩子背后,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引导。正如钟芳蓉坚定选择冷门的北大考古专业,她的母亲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选择了尊重和支持。
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有温度的亲子沟通。
在【有温度的亲子沟通】一书中提到,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理解和尊重。
父母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和期待。教育的过程是双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最后,走出电影院,我深感亲子教育中的三重觉悟:爱,不是让孩子感到亏欠,而是让他们拥有配得感;教育,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你所是;成功,不是清华北大,而是心怀热爱。
虽然说,每个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但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和理解,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