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如何成为一个学霸

2024-04-03教育

作为一名冲在与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打交道第一线的老师,看到过无数各式各样的学生在学习的海洋里苦苦挣扎,目睹他们年轻的身影被这些烦恼折腾地死去活来,心里既感慨又好奇。

感慨的是当代高中这个阶段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个事实,同时好奇的是到底是哪些东西成就了一名学霸在学习上的游刃有余,又是哪些东西让很多其余的学生进退维谷 --- 不是很差,却又难以突破。

首先我自己不是一名学霸,但我应该是一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很多人生重要节点上,成绩都没有让我失望 ,比如高考、出国、读研等等,在回头梳理完自己的学习历程与经验,总结了身边无数的案例,同时也请教了一些高人之后,我觉得应该把这些规律总结一下,希望对于想要成为一名学霸的你们有所借鉴的意义。

两个瓶颈

想要成为一名学霸,你要破除两个非常重要的瓶颈,一个是 「补习依赖」 ,另一个是 「感动自己」

「补习依赖」

绝大多数学霸是不补课的,这句话不是戏谑的讲法,你可以从无数状元榜眼的背景中看到这一点。但这里的不补课不是说学习完全来自于自己,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帮助,而是指自己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与途径,而不是依赖老师提供的路径被动前行。

学生在掌握自己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遇到阻碍,遇到坎坷,遇到麻烦,当然需要寻找老师来帮助解决与清除,但解决完问题之后,自己应该立刻重新踏上探索之路。

我个人是非常反对长期补习的,(这其中仅针对知识获取,并不包括那些纯粹的应试技巧培训),因为一旦产生了对知识获取的路径依赖,那么学生会渐渐丧失自我的主观学习能力,这对于他们后续的学习非常不利。

「感动自己」

其次,通过对于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来满足和感动自己,误以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这是成就一名「伪学霸」的重要因素。

太多学生不停地刷题,不停地咨询与请教,不停地读书写作,但是成绩一直都半死不活,不见明显的起色。这往往就是这种「感动自己」在作祟。误以为自己很」努力「,或者让家长老师看到自己很「努力」,其后果就是特别容易在真正的学习上面止步,而在表面学习上疯狂原地踏步 – 你看我多认真,多勤奋,没有一刻在休息,学到这种程度可以了。

可惜,对不起少年,你其实可以做的更好的。

体系与知识

那么摆脱了这两个瓶颈之后,究竟如何成为一个学霸呢?我把这个技巧总结为一个概念,叫做 先搭建知识体系,再学知识 。或者通俗一点讲,先盖好整座房子了解结构与布局,再一间间地装修房子。又或者说先买好书架,再慢慢往里放相关的书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一个大的格局,保持着对于小知识与大结构之间关系的思考,并且不断地做着总结。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记得当年我们刚上高一的第一节数学课,老师开篇不是「翻到课本的第一页」,而是直接发了一个高考的考试大纲,然后非常冷峻的说:我们未来三年大概要学这些东西。虽然上边的概念当时的我们是一无所知,但是它所建立起的「体系」概念却很神奇。

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在做我们所学知识和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连接和讲解。拿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函数为例子。

函数开篇讲的就是函数的要素和表示方法,以及函数的各类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最值等等)。

讲完之后,老师回到大格局,说我们掌握了基本知识,就要把他们应用到各种类别的函数当中去,去看看这些函数的这些要素分别有什么特点。然后我们高中阶段主要需要掌握的函数类型有四种,分别是幂、指、对以及分段函数。在研究完他们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之后,再次拉回到主体,去比较4种函数的异同,把他们分别嵌入到不同的函数模型当中,甚至和生活实践做比对,来探索这些函数的实际应用,再从应用中加深对于他们各自特点的理解。

在之后的三角函数章节的学习中,我们会再次拉回函数的章节,将这一块知识与之前搭建的函数体系做链接,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例子几乎在所有学科的学习当中都屡见不鲜,我们往往会非常专注于我们所学知识本身,而却忽略掉他们在我们整个知识体系当中的位置,这就好比说我们非常专注的背诵一本书,当我们放回书架的时候,却忘记了它在我们书架上面的位置,所以之后再要用的时候,往往就很难找到。

正是这种在学习过程中,将小知识与大结构反复拉扯的过程,才是学习真正建立体系的方法,才能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而不是一篇混沌。

因此我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 有多少人学完函数,能总结出学过多少种函数类型?给你一个新的函数,究竟我们要研究他们哪些性质?

- 有多少人高中结束,了解英语当中究竟有多少种时态?自己每次做错的,究竟是哪一种从句类型?

- 有多少人知道唐诗可以从时代背景中分类,简单清晰的捕捉他们的意境与含义?甚至结合历史一起学习。

- 有多少人会去思考为什么我们高中物理力学知识要按照力-运动-加速(牛顿)-平衡的结构来逐一递进学习?因为基本山前一部分的知识都在为后一部分做着铺垫,相当于是个搭积木的过程。

所以,你会发现,只有建立起了这样一个知识体系,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学习问题,然后去有针对性的补强和扩充。

给自己一个追问自己机会:

为什么不懂?为什么不熟?为什么记忆错了?有什么关联知识可以帮助记忆?什么场景和题型会被使用?使用时如何调取这部分记忆?哪些情况下可以触发这样的调取?调取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有哪些知识和它有着类似的性质?为什么其它知识我不会犯错?是使用频率还是有更加深刻记忆的关联知识?

就和之前举的盖房子或者造书架的例子是一样的。我们需要知道302房间漏水是因为当年用了劣质防水涂料,504灯不亮是因为503装修搞坏了线路,103马桶堵了是自己放太多纸,才能真正管理好自己这幢知识的大楼。

因此,与其拼了命的做题、补课,我希望大家比如花一些时间,去深刻整理思考自己目前已经在脑子的知识体系,把学过的东西一一分门别类的放进去, 梳理他们的路径,找到彼此之间的链接,思考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重新审视自己在「整个体系」当中的优势与不足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迈向一条所谓「会学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