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高知家庭的决定:孩子不上学

2024-04-02教育

和大家聊了一个最近发生的悲剧。

也聊到了我的一个观点,我觉得: 「学得好」和「活得好」,所需要的,是两种不同的能力。甚至,在某种程度 上,「学得好」的能力和「活得好」的能力,是相悖的。

后面的留言里,有妈妈问:

到底怎么才能「活得好」?

首先,我不认为,「活得好」的能力能用一篇3000字的文章写明白。同时,我也不认为,我已经拥有和掌握了这项能力。

或者这样说,如果你想找到一个人,完全拥有和掌握了这项能力,并且还能三言两语点透你,也不是没有。

东西方我可以各推荐一个人,东方的叫,释迦摩尼,西方的叫,耶稣基督。

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不聪明也没悟性,年过四十才意识到,人的这一生中,「如何活得好」,也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课题。它是不可能因为学习好、分数高、工作好、工资高……等等这一系列「世俗成就」而自动实现的。

所以,我写了一个系列的文章,叫「学校不教生活要考」,只是我的一些感悟,甚至可能不那么正确。

今天还是纯聊天,我想聊一家人,是我最近新认识的。

来了澳洲以后,我已经认识了很多,原本在我的生活轨迹里,绝对不会出现的人。

他们有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心境……他们常常让我觉得有趣、新奇、惊叹……

但今天这家人,让我很佩服。

这一家人,是爸爸妈妈带两个孩子,刚刚从国内过来澳洲。

夫妻两人,都是学物理出身。

爸爸是理论物理科学家,研究引力波,再具体一点,就是通过理论推导计算,宇宙大爆炸形成的引力波,会在宇宙背景噪声中如何显现,再结合宇宙噪声观测结果,证明或者证伪,宇宙的起源是否源于宇宙大爆炸。

我跟爸爸聊得不多,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我就退下来,因为和爸爸聊天,太费脑子了。

我喜欢和妈妈聊天,妈妈是中学物理老师,教过初中物理,也教过高中物理,说话的时候,总是浅浅地笑着,性情特别温柔。

两个孩子,都教育得很好,温和有礼,又不失活泼,大一点的,八九岁,更稳重一点,小一点的,四五岁,更粘人一点。

他们这次全家会在澳洲住一年,因为爸爸来这边做访问学者的期限是一年。

不管在世界上哪块地界,反正妈妈们之间的聊天话题,不出三句就会滑到孩子。

我问妈妈,孩子现在澳洲的小学,搞定没有。

妈妈说,孩子已经入读本地公立小学了。

直接入读本地公立小学,没去语言学校,至少证明孩子的英语水平很好,能hold住全英文教学和学校日常交流。

我就又问,孩子之前在国内的时候,在哪里上学。

结果,妈妈告诉我, 两个孩子都没上学,她自己在家教。

前面讲,这对父母有两个孩子,其中大的那个已经八九岁了,那就是说,妈妈最少已经在家,自己教了三年。

我之前其实遇到过另一对父母,他们也选择了,自己在家教孩子念书。这篇文章里写过 👇 【认识一对父母真敢玩,没让孩子上小学,自己在家教】

但之前这对父母是澳洲人,澳洲这边本就有完备的home schooling制度,政府不仅会给home schooling的父母经济上的补助,对home schooling孩子的学历也完全认可。

而在咱们国内,不送孩子去学校上学,不仅没有成熟的体制支持,往大了说,这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

真的很难不去追问一句,为什么?

孩子妈妈告诉我, 因为觉得学校给到孩子的教育,不是适合的教育。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要拿去做题、刷题、卷分数,越到初高中越是这样。而这些,并不是一个孩子成长为人时,最重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曾经的海淀妈妈,对于「孩子几乎所有时间都要拿去卷分」的这个判断,确实没有办法反驳。

但是,生活在国内的大环境下,孩子不刷题,不卷分,甚至不在学校读书,那孩子今后要怎么办呢?

这个妈妈笑了笑,说, 其实我们也很愁 。目前只计划到,跟着爸爸,多去几个国家,尝试一下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再往后要怎么走,也还没想好。但是,我们觉得,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也要先明确自己不想要什么。时间不应该被浪费在,不想要的事上。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就先明确自己不要什么。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纵使我还有再多,他们未来的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想问,我也觉得,没有必要问了。

这句话,不是我第一次听到。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还是近二十年前。

那时候我硕士快毕业,有两个选择,第一个,留本校;第二个,去北京。

留本校的话,工作就此落定,稳定体面,也离我老家更近。

去北京的话……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也可能会一败涂地,总之,就是我也不知道最后会怎么样。

于是我去找我姐。

我这个姐,大我整一轮,十二岁,虽然不是我亲姐,但一直是我的亲偶像。

我姐以我们家18线小城为起点,一路纯靠自己打拼,最后在北京落地生根,靠的还不是顺顺当当的高考红利,全凭实力硬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能写回忆录那种。

我问我姐,留本校,去北京,我应该选哪个。

当年,我姐就跟我说了这句话: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就先明确自己不要什么。

最终我选了去北京,留本校的生活,一眼望到头,我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

而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是在两年前。

是我自己对我自己说的。

那个时候,我又需要做一个选择:要不要在四十岁高龄的时候,全家连根拔起,来澳洲生活。

两年前,我在北京的生活,已经完全稳定了。但来澳洲会面对什么样的境况,我完全不知道,尤其那时候还是疫情,我们连做决定前,先来澳洲看一眼的条件都没有。

但我知道, 不老也不年轻的 40上下,大约是我还能折腾动的最后一个人生阶段,能让我去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不论输赢对错的走一走、试一试。

而我不想失去这个最后的机会。

因此,现在的我,才会生活在澳洲,才会遇到文章开头,我写到的那一家,在我原本的生活轨迹里,不会出现的人。

文章写到这里,我又想结尾了。

之前总有妈妈给我说,你的文章,怎么经常性的,「咔」一下就结尾,也不写个明确的结论,也不提个确切的意见。

我该写什么结论?该提什么意见呢?

我想即便我接下来说,「现在,就请想好自己不想要什么,然后改变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就会立刻发生改变吗?

当然不可能。哪个中年人的生活,不是重担叠着重担,束缚加着束缚。怎么可能,说改变就改变。

所以,我没有明确的结论,也没有当下的指导可以讲。

我只想把我所经历的,我所感悟的分享给你,同样我也期待你的感悟和分享。

如果我们觉得这些感悟和分享有道理,或许它就会被我们默默记在心里,在未来的某天,当我们需要做选择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可能需要帮助孩子,做某个折转命运的决定的时候……

那些学校不教,生活要考的题,我们就有可能,给出一个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