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积分是数学及其应用的自然方法,其实也称不上什么高大上的理论,举个简单例子,随便算一块地的面积,因为现实中不可能有四四方方那么标准的土地,把土地分成若干块,加在一起得到总面积,这就是微积分思想。然而微积分却可以说是开辟了数学的新纪元,它使人能够掌控微观细节和宏观规律,使函数、速度、斜率等量能够通过一套自洽的符号展开讨论,极大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据西方资料所写,微积分是牛顿与莱布尼茨发明的,他们均于17世纪独立建立微积分概念与方法。然而,伪史派们却说微积分起源于明代中国,并且搬出多条「铁证」,比如「Calculate」这个词汇,在1822年的【华英字典】诠释只有「推算」这个意思,到1866年该部字典有添加了不少具有华夏文化色彩的解释,像筹算、看八字、量度等等,「Calculator」一词也有「算士」的意思,现代的英语为「隐瞒事实」将其改成计算器。
而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对「Calculus」诠释仅有石痳、胆石等意,不存在微积分这样的概念,这也就表示那时西方还没有发明微积分,此外,伪史派还认为,莱布尼茨的积分号是采用汉字「禾」,「∫」并非「S」拉长,而是「禾」于1859年后演化而来。
不过这样的逻辑也是太生硬了,就因为「calculate」一词的英文翻译里有华夏文化色彩就断定他们不是发明者?那请问算命该用英文怎么说?还有,拿两个符号近似就说微积分是明朝发明的?真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低级黑。
从世界数学学科的发展史看,中国的确曾经一直是走在前列的,不说别的,数学中最重要的0、1、i、e、π,其中π圆周率就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发现的,祖冲之还把其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但是,当初我们的数学太过于强调实用,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中国自古的算术传统,是对数学的研究是归纳为主,而并非因果推理,逻辑思维不强,形而上学,因此不成系统。
当然不是说各朝代不重视算术,国孑监分科有专门的算学,算盘更是大众性的东西,也不是都去学语文,至少在明未崇祯时代,通过对几何原本的学习吸收后基本上就与西方缩小了差距,甚至在一些算法解题程序上依然领先于世界,但笛卡尔提出的数轴座标理念把图形和运算统一以后出现的解析几何,就像分水岭一样,西方终于找到了数学的突破口,发展出了新的高度和领域,我们东方则止步不前,没有跟上去,也就谈不到能发展出什么微积分了。
单论微积分的话,其实南宋的杨辉,金国李冶,元朝朱世杰已经接近发现导数了。到了明清,因为文字狱,不少知识分子改成去考证历史了。当时,有一个「桐城学派」,就去考证古代的天文、历法、数学,一直到十九世纪初,出了个最厉害的李善兰,沿着李冶、杨辉的路子,自己推出来了微积分的萌芽。不过那个时候已经是1842年了,没几年西方数学就传进来了,李善兰研究的东西一百年前就让西方数学家研究透了。
微积分是建立在极限理论之上。微积分也不是牛顿和莱布尼茨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是西方几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数学发展史,一代代数学家的努力才最后得出的东西,一些人过分看重所谓起源而忽略后续的发展,牛顿莱布尼茨严格来说也是微积分初步时期,真要奠定、完善微积分基础,得18、19出现柯西、维尔斯特拉斯等大佬建立数学分析之后。
总的来说,现在有一些打着文化自信实则自卑的人,总认为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就是「编造伪史」时期,几个传教士把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等书籍传回西方,西方才从混沌中觉醒,一方面研究中国的科技文献,另一方面仿照中国的模式,利用中东阿拉伯的传说「荷马史诗」,开始有计划的编造历史、文化书籍,编造科技神人。
但无论怎么说,西方整个科学体系,总归是否定不了的,说实在话,一是一二是二,中国历史上对科学领域的贡献少得可怜,我们应当自我觉醒,认清差距,这是独立自主,发奋图强的很重要的一步,而总是文化「过于自信」,稍说一些别人的好就说你是崇洋媚外,其用心才是何其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