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广州小学生课间玩烟卡被老师没收,惹毛80后网友,评论区沦陷

2024-04-02教育

『【美美谈情感】,每天趣谈人物,社会,热点等情感新鲜事。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期待您的关注!』

最近,一个不起眼的事件,竟然冲上了热搜。

广州很多小区的楼道里,课间的教室里,走廊上,总能看到 小学生扎堆趴在地上玩某种东西

这个东西,不是别的,正是烟卡

什么是烟卡呢?

就是把废弃的烟纸盒,折成长方形的条状。

孩子们把烟卡放在地上,然后用空心掌拍在烟卡旁边的地面,利用手掌形成的掌风,让烟卡翻面,这就算赢了。

一群10岁左右的孩子,一到下课时间,就会扎堆趴在走廊的地面上,一起玩烟卡。

这些孩子玩的烟卡,有的是用家人提供的烟纸盒折叠而成。

有的来自从垃圾桶里翻找别人丢弃的烟纸盒。

还有一部分孩子,他们直接从学校附近的文具店或者网络上购买烟卡。

通过搜索可以看到,100条没有折叠的烟卡,售价19.75元。

而不少学校附近的文具店,也针对学生推出了烟卡销售活动。

因为经常玩烟卡,很多孩子对香烟的品牌和价格以及包装的了解程度,甚至要超过很多吸烟的成年人。

本是一种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游戏以及课间消遣,是供孩子们玩乐,带来轻松愉悦感的,但家长和老师却不以为然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们为了玩烟卡,对香烟的品牌、价格和包装都了如指掌,会把注意力从烟卡转移到香烟上, 怕他们背着自己偷偷尝试吸烟

而不少老师也认为,学生们一到下课时间,就冲出教室聚集玩烟卡,长此以往, 担忧他们的心思都在烟卡上,而忽略了学习

广州一名小学老师表示,一看到学生玩烟卡,她就会马上走过去,把他们的烟卡没收。

而对于这样的行为,家长也是举双手赞成。

理由是孩子们为了玩出境界,炫耀自己的烟卡有多贵,多好,会形成攀比心理。

同时,也容易通过烟卡,过早地接触香烟。

总之,在老师和家长看来,玩烟卡就是坑害了孩子

对此,我真的感到很无语。

很难想象,孩子们扎堆在一起全神贯注、十分投入玩烟卡的时候,被老师板着一张冷脸,无情没收的那一刻,大家的心理阴影面积究竟有多大。

太窒息了!

不就是玩个烟卡吗?

他们做什么了?

这跟玩萝卜刀可不一样。

萝卜刀的构造和真刀一样,能够弹出刀片,也能够实施捅刺动作,容易给到孩子们一种伤害的心理暗示。

可烟卡,它没有任何可构成伤害的构造,更不可能带来任何负面的心理暗示。

它不过是一张由烟纸盒叠成的纸条,一种孩子们展开社交的媒介,仅此而已。

家长的反对,老师的没收,不过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剥夺孩子放学和课间的娱乐空间。

他们表面上是为孩子着想,其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主观臆断出一些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和场面。

家长联想到孩子可能会吸烟,老师联想到孩子会不收心学习。

在他们看来,你最好什么都不要玩,只有回到书桌面前不停地学习,早日成为他们想让你成为的样子,这才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家长习惯于对孩子进行控制,孩子好不容易在自己那个舒适的区间内,找到一点精神上的寄托和快乐,却被家长无情地剥夺了。

老师习惯于用权威压制孩子,他们不能给孩子释放天性的课间10分钟,却在孩子好不容易从呆坐在教室的无聊和枯燥里解放出来,寻找到一点玩乐的空间时,冠冕堂皇地站出来指责。

这样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新型PUA,正在一步步摧毁孩子。

试问,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小时候的你们,都把什么当过玩具?

有没有从河里捞上来的发光的小石头?

有没有用几片桑叶卷起来,偷偷装在纸盒里的蚕宝宝?

有没有拿几张废纸折叠而成,和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的纸包?

这些都是70后80后满满当当的童年回忆啊。

那些不值钱的纸盒,那些被大人嫌弃的小石头,在孩子们眼里,就是快乐的源泉

那时候的孩子,没有手机,没有平板,没有电脑,也没有电话手表。

有的只是这些在大人看来很可笑,可孩子们却当成珍宝一样的「烂家什」。

而如今的孩子,不准玩手机,不给看平板,不许玩电脑,也不让带电话手表到学校。

那孩子们玩什么呢?

真的就只剩下玩空气,然后坐在教室里,大眼瞪小眼猜谜语吗?

对此,很多网友表示:

「总比整天玩手机强吧?」

「没必要大惊小怪,科学引导,适当娱乐即可。」

「又不是吸烟,不过是儿时活动,谁还没有童年?」

「收集一下无妨吧?我们小时候也有这个爱好。」

是的,就是玩个烟纸盒而已,没必要小题大作,更没必要草木皆兵。

这个也不给玩,那个也有危害,孩子们还有没有快乐可言?

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

在你看来,孩子玩个烟卡,就是吸烟的前奏,就是放弃学习的苗头。

殊不知,其实是你自己的认知出了问题。

在大人看来普普通通的废弃烟纸盒,在孩子们眼里,就是新鲜事物。

他们在满足快乐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捕捉与好奇。

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本来就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欲。

一个只有时刻保持好奇心的孩子,未来才有可能具备创新性。

只要这个事物对他们没有危害,只要能加以正确引导,就不要去干涉和控制。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成长特点,让他们在自己的天空里,自由地翱翔,去捕捉属于他们的快乐,去欢度属于他们的童年。

而不是我们在旁边人为地给他们设置各种条框,各种定义。

那是对孩子天性的一种泯灭,对成长的一种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