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兰州大学2024年在校研究生总量首超本科生"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
很多人都惊呼:咋还上演起了"硕士生大战本科生"的剧情啊?这不仅仅是兰大一家的状况,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都在大幅扩张。
比如去年,北京就有统计称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咱们国家培养这么多研究生,到底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是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还是"学历内卷"愈演愈烈?对普通考生来说,考个研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一、考研大军越来越庞大,学历内卷"有点儿疯"
放眼如今的大学校园,考研似乎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读博都成家常便饭了,不读个硕士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考研名额一年比一年多,感觉天天拼命学也赶不上扩招的脚步。""院校一个赛一个抢着扩招研究生,生怕自己掉队影响升级。"总之就是,从家长学校到学生个人,各方面对考研的热情都在节节攀升。
官方数据显示,我国考研人数从2015年的164.9万,飙升到2024年的438万;与此同时,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也从2015年的64.51万人,扩大到2023的130.17万人。看着这一组数字,真是骇人听闻。438万人啊,相当于整个新加坡的人口总量;国内差不多每5个大学生里,就有1个人在考研!
这股全民化的考研大潮,总让人感觉有些反常。很多刚入学的小大一还没捂热大学的板凳,就开始盘算着考研的事儿了。导师一上完课,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围上去打听保研政策。本科教学开始围着考研指标转,非考研科目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一些"野鸡考研机构"甚至打出了"包过、不过全额退款"的旗号。考研竞争如此残酷,复习强度如此之大,我们的大学生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沉下心来修炼自己的基本功?
二、研究生教育泡沫化,含金量严重缩水
在研究生扩张的大潮下,很多人不禁要问:咱们国家究竟需要培养多少研究生?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质量到底如何?是否存在研究生教育的泡沫化、低质化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没那么乐观。随着研究生招生名额一年比一年多,很多院校不得不打破师生比的天花板。一名导师同时带几十个硕士博士,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儿了。
在这种大而化之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哪里还能得到充分的学术指导?靠着应试取巧的手段蒙混过关,反而成了常态。两三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除了一纸文凭,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真本事?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粗放式的培养方式,正进一步助长着学术不端的歪风邪气。很多学生还没来得及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就被导师逼着赶论文、出成果。在"SCI至上"的功利导向下,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问题层出不穷。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派,与研究生教育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初心完全背道而驰。可以说,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严重的"含金量缩水"危机。
三、高学历背后是低就业,现实生活"很骨感"
更讽刺的是,读完了研究生的高材生们,在求职路上也不见得有多顺畅。"学历高消费""高学历低就业"的问题愈演愈烈。不少人感慨:拿着研究生学历找工作,还不如别人拿个本科文凭!
生活的残酷现实,再次给一心考研的学弟学妹们泼了盆冷水。好不容易熬过考研,又一门心思搞科研,结果毕业了反而成了就业市场上的"边缘人"。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没地方用武,实际工作经验又少得可怜。
反而那些没考上研究生的本科生,提早进入职场摸爬滚打了几年,已经成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面对骨感的现实,不少研究生不得不收起了自己的学历优越感,从头再来学习工作技能。搞不好,还得看不起的本科"学弟学妹"来带。
最后小编想问:面对当前泛滥成灾的考研大军和含金量下降的研究生文凭,作为普通学生,我们是应该随波逐流加入考研大潮,还是静下心来夯实基本功、提升自己的真才实学?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