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教育界「大洗牌」?多所「双一流」高校拟撤销本科专业点,啥意思

2024-07-17教育

一周之内,好几所「双一流」高校纷纷公示了它们打算撤销的本科专业点。

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撤销专业,难道真的是因为那些专业太「冷门」,不受待见了吗?

这背后到底有啥秘密?

一、突如其来的「撤销」

「四川大学公示2024年拟撤销31个本科专业点!」

公示里提到的专业还真不少,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这些专业咋说撤就撤了呢?

紧接着东北林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等几所「双一流」高校也相继发布了类似的消息。

难道教育界的「大洗牌」开始了?

几位同学和专业老师关于撤销专业的对话

「我学的就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下子不会真的要失业了吧?」

「其实这很正常,高校也要与时俱进嘛。」

「撤销一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才能更好地集中资源发展优势学科。」

二、撤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高校为啥要撤销这些专业呢?

我深入研究了一番,发现这背后可是有着多重原因的。

1. 社会需求的变化

首先,咱们得承认,时代在变,社会需求也在变。

以前热门的专业,现在可能就不那么吃香了。

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衰退,而新兴行业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自然得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专业设置,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举个例子 :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专业备受追捧,而一些传统工科专业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高校撤销部分传统工科专业,转而增设新兴专业,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撤销专业也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大家都知道,高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经费等等。

如果某个专业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发展前景不佳,那么继续保留这个专业就会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

高校撤销这些专业,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更加集中地投入到那些有发展潜力、符合学校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上。

3. 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

高校撤销专业还与国家政策的引导密不可分。

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发文强调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比如,【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就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高校撤销部分专业,正是响应这一政策号召的具体行动。

三、撤销专业,学生咋办?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担心:撤销专业了,那些正在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咋办?会不会成了「牺牲品」?其实大家不必过于担心。

高校在撤销专业前会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确保这一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也会提前通知学生并做好相应的安置工作。比如,为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加强就业指导等。

撤销专业并不意味着这些专业就彻底消失了。

很多高校在撤销部分专业的同时也会增设新的专业或者对原有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重新选择专业。

举个例子 :学校撤销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同时也增设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在了解了这个新专业后觉得非常感兴趣于是选择了转专业。

四、撤销专业,高校在思考什么?

其实,高校在撤销专业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不仅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还要考虑如何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熊丙奇教授的观点: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新增或撤并某一专业主要要看适不适合本校本校有无条件把这一专业办好。」

他认为不能仅以专业的新增或撤并来判断专业的好坏、优劣。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撤销某个专业。

五、未来展望:高校如何更好地发展?

面对未来,高校应该继续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专业设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撤销本科专业点只是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高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洞察,也看到了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高校们会继续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