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评不上职称是因为「无能」吗?是的!

2024-10-11教育

「为什么没有评上职称?」 「因为无能!」 这话不是由我脱口而出,而是出自一位声名远扬之人。年龄稍长的朋友,想必都对上个世纪那场赫赫有名的「国际大专辩论赛」记忆犹新。那时,透过电视屏幕,我们得以尽情领略来自世界华语圈青年才俊们的独特风采。他们在辩论场上慷慨激昂、陈词滔滔,凭借着睿智机敏的思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语言与思辨的无穷魅力。倘若当时已然存在互联网,拥有自媒体这般便捷的传播渠道,他们毫无疑问都会成为备受瞩目的顶流人物。

1993 年,复旦大学辩论队代表大陆出征参赛,在激烈的角逐中力挫群雄,最终荣膺冠军宝座。其中,第四辩手蒋昌建表现尤为突出,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发挥,荣获该届辩论会「最佳辩手」的殊荣。而宣称没评上职称是因为「无能」的,正是这位蒋昌建先生。

蒋昌建在国际大专辩论赛上一战成名之后,并未停下求知的脚步,继续在复旦大学潜心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硕士毕业后,他怀着对学术的满腔热忱,又踏上了攻读复旦大学博士以及耶鲁大学博士的征程,并在耶鲁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的深入研究。学成回国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在复旦大学任教,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时至今日,他的职称依旧只是副教授。在一档引人关注的电视节目中,现场有一位北京大学研二的学生向蒋昌建提出了一个犀利且略带尴尬的问题: 「为什么您执教了二十年,还是个副教授呢?」 没想到,蒋昌建给出的回答直接得令人震惊: 「因为无能啊!」 紧接着,他进一步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因为评教授,它是有一系列硬性指标的严格要求的,我目前在学术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还未能达到晋升为教授的标准。」 「为什么会达不到呢,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学术的悟性,我自觉不够敏锐;还有一个就是表达的能力,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失。」 「你有悟性,但是你要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像很多青年才俊在我身边,我都是对他们怀着深深的尊重和羡慕之情,我真切地觉得他们在这两个方面都远远超过我,因此我还需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升自我。」

不愧是当年荣获「最佳辩手」称号的蒋昌建,他给出的回答着实既吸引众人眼球,又可谓滴水不漏。瞧瞧这口才,依旧是杠杠的,令人由衷钦佩。对于蒋昌建的这番话,我们究竟该如何去理解,这恐怕就要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悟性」了。

不管是在中小学任教的教师,还是身处大学学府的教师,评职称毫无疑问都是关乎职业生涯的一件大事。只不过,中小学教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通常是副高级职称,而大学教师则将正高级职称视作自己努力的方向罢了。大家心里都清楚,评职称这件事存在诸多限制条件,不仅有名额的限制,还有一系列硬性条件的约束。想要成功评上职称,注定要在人前幕后付出诸多艰辛的努力,其结果也必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评不上职称,大致不外乎以下两点原因。其一,自身的能力确实存在不足,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依然无法达到要求;其二,则可能是出于某种特定的原因考虑,自己主观上不愿意努力去符合那些要求。在我看来,蒋昌建应该属于后者。以蒋昌建的卓越资质,如果他能将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评职称这件事情上,相信评个正教授绝非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

有自称是来自复旦大学的学生也曾表示,蒋昌建如今已经不再热衷于发表文章去评职称了。毕竟,每个人所期望走的道路各不相同。现在的他从事主持工作,所赚取的收益远远超过了担任正教授所能获得的。说起钱这回事,或许听起来有点俗气,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努力去评教授,不也正是为了能多增加几块收入么!正所谓人各有志,蒋昌建只不过是转换了另一条发展的赛道。

从能力的层面来讲,蒋昌建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当下,都绝对称得上是人中龙凤。倘若他都被视为无能,那么恐怕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能力的人可谓寥寥无几。他口中所谓的「无能」,仅仅只是没有评职称的能力罢了,只不过是不想再去承受那份评职称所带来的煎熬而已。

身为教师,几乎不可能完全不受评职称这件事情的困扰。然而,能不能最终评上职称,往往要受到能力、运气、志向等诸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职称这东西,确实并不能全方位地说明一切、代表一切。偶然间看到蒋昌建的那段相关视频,内心不禁涌起了诸多感慨。作为在评职称道路上屡屡遭遇困难的一员,以后我也要以蒋昌建为榜样去学习。倘若再有人问我为什么没有评上高级职称,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费劲巴拉地解释半天、掩饰半天,而是会坦然自若地告诉对方: 「因为我无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