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2024-02-07教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整个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卷。」

本科早已无法满足当代年轻人的需求,或许是为了逃避就业、或许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资本。更多的人选择攻读博士,博士群体被认为是高端的学术圈。

实际上,文科博士与理科博士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更是大胆提出,文科博士更加平庸。

她的言论自然引发网络上热烈讨论,那么,文科博士是否真的平庸?

刘瑜又为何提出这样的观点?

精致的平庸

在刘瑜看来,美国名校的文科博士与中国文科博士相比,美国社科研究更倾向于精致的平庸。

所谓精致的平庸就是指利用复杂模型去论证问题的过程,其最终的结论无外乎也是废话连篇,再被杂志发表。

所以,刘瑜认为文科学术圈子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并不存在多睿智、多聪明的文科博士。

绝大多数都是相当平庸,能简单阐述论点、英语相对过关,能够经得住各种考试折磨。

对于国内外的学术环境,刘瑜认为中国社科研究论文甚至称不上精致,只剩平庸了。

刘瑜认为在学术圈中外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最看重的是标准化。

尤其是在论文发表、职称评级、评选上更注重标准化,所有的学者完全依照标准流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对于研究成果的实际影响,人们关注并不多,也并不在意。

这就造成学术研究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却依然无法为社会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成果。

在一次公开演讲上,刘瑜表示多年前曾经在美国听过一位有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讲座,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安源罢工。

这份研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花费了数年才完成,甚至花费了数万元的经费,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在刘瑜看来这完全是一个精细的新闻,甚至并不如新闻有意义,至少新闻还具有实时性、精炼感。

但实际上,刘瑜本身就是一个小有成就的文科生,更是清华大学的副教授。

她的这番言论又将自己置于何处?

单从她的观点来说,她并未将自己划入精致平庸这一类人群中,更不会划入只有平庸这一阶层。

事实上,刘瑜混着文学学术圈,按部就班地发表各类论文,走着和大多数文学博士一样路。在刘瑜看来,这或许也是一种悲哀。

文科博士的「平庸」

那么,文科博士真的就如刘瑜所说,十分平庸吗?

或许所谓文科博士平庸并非学科研究价值低, 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束缚,通常只能在很窄的圈子里活动,遵从流水线一样的生产规则成为文科博士最大的局限性。

文科与理科不同,文科更多的是经验总结与规律发现,这种特性导致文科学术圈更具有弹性、灵活性也更强。

在辩证认知、启迪受众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之所以依然有人愿意攻读文科博士,也是因为有利益纠缠在里面。

文科博士不仅容易考取而且非常容易毕业。

除此之外,文科博士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凭借着学历优势进入到体制内工作。

比如公务员、研究机构学者、高校教师等,而这些岗位并没有竞争力,只需要躺平、混日子。

除体制工作外,文科博士几乎再无更合适的就业领域,就业压力也并不小。

以高校教师为例,如今高校聘用教师更多倾向于优胜劣汰制。

这也说明,文科博士要在高校站稳脚跟也并非易事,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也很大。

这些压力分散了文学博士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在学术研究、课题研究上自然力不从心。无法做到心无旁骛。

在量化体系下,文学博士的研究成果往往与学术路数相关,部分学术路数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论文发表上效率也更高。

更具量化特点的研究方法论在量化思维评价体系中的优势也更加明显。

文科博士的学术研究成果多由其导师决定,包括选题、平台都是能发表到多高学术期刊上的重要影响因素。

出资方利益、行政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都是文科博士是否平庸的评价标准。

但实际上,无论是哪一行,平庸几乎都是常态,并非单单是文科博士。

刘瑜的文章中有太多「我觉得。」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发言。

难免让人觉得她的描述充满了调侃与不屑。过分展示自身的优越性,事实上却又与其他文科博士别无二致。一样赚着「浪费」的经费,卡在了精致和平庸的中间无所适从。

文科学术圈的「真相」

刘瑜对于研究成果,展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她表示用5年甚至10年的时间「浪费」在过度包装平庸的「学术产品」上,是一种人才的浪费、资源的浪费。

刘瑜将文科学术圈看作一个标准化、模式化的圈子,无非就是开会、立项、沟通、考试,在这个圈子里所有人都一样,为的是赚钱,而对精神层面的感受缺乏关注。

而这与刘瑜的观念恰恰相反,在刘瑜眼里,学术研究并非只是一项工作, 更应是具备理想和精神追求的事业。抛开精神与理想,将精力浪费在琐碎事情上都是一种折磨。

她将缺乏精神与理想的文科博士比作程序员、数据分析师

但其实,这种类比显然具有主观性,学术研究追求理想与精神并不意味着程序员和数据分析师没有乐趣与成就感, 甚至正好相反,这类职业的人群往往兼具理想与饭碗。

刘瑜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我的孩子正在成为一个普通人。

也许刘瑜并非真正接受了孩子变得普通,而是接受了自己的平庸,毕竟,曾经的她是瞧不上学术界的平庸,并认为自己与其相差甚远。

早些年间,刘瑜曾赴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攻读了硕士与博士。

当年的她年轻而充满叛逆,回国后的她大谈特谈自由,仿佛对文科学术圈的一切都看不上。 甚至试图指点整个学术圈。

她不止一次的提到,在美国的中国问题学者在学术研究上几乎犹如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一样。

先是利用信息差找到国内熟知而国外不甚了解的课题和现象进行研究,随后开始整理预支相关的资料,将其套入到论文模板中。

整个论文内容也仅仅是围绕前景、现状、对策加以阐述。

最后在结合自身实际,找出具体观点从社会、经济等方面「深度」论证,在此过程中还要尽情发挥,但最终的结论一定要以高端的学术语言结尾。

这一结论往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却又无法找出任何破绽。

此时研究成果也正式产生,也可完成多篇论文。

虽然刘瑜对这种学术研究嗤之以鼻,但她的「废话」学术却也并不少,更不比其他行业有多高贵,如此主观评判,难免令人反感。

文科学术圈本质上就是一个标准化的圈子,这个圈子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要为政治与社科服务。

这样的特性注定了文科学术圈与理工类圈子并不相同。

文科学术圈强调的是规则与边界,如果过于叛逆不仅无法为政治和社科服务,甚至会被排除到圈子外。

所以,文科博士、文科学者也更加谨慎和小心翼翼,愿意在安全的领域里行动,而不愿意打破现有的标准和规范。

长此以往,这样的学术氛围便无法激励文学博士创新,思维也不再活跃。

所有的研究学者对接触社会、人文并不在乎也不愿与之展开有效对话。

研究也更加偏向理论化,远离实际,学者只为混名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瑜的看法确实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更多的是脱离了实际,存在主观性强、缺少客观性的问题。最终脱离了现实,而这或许与刘瑜的国外留学经历有关。

在留学期间,刘瑜接触了大量的西式学术研究,并将其一味照搬至中国学术圈,而缺乏深度思考,反而令自己高高在上,仿佛有资格指点江山,这显然是错误的思想。

在刘瑜看来,出色的文科博士少之又少,而她能看得上则更少。

她对安于体制内的文科博士嗤之以鼻,而自己却又徘徊在体制的边缘位置。

如此割裂而矛盾的思想正是她对体制外所应承担风险的不确定性。

无论是文科博士、还是理科博士大多数都是平庸者,这是现实,也无法否认与回避。

或许我们只能看到平庸的大多数,但时间也会给出答案,最终留下能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应简单地将文科博士统统归类为平庸者,这并不公平。

任何学科的存在都无疑是对社会的发展有意义。

学术圈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上依然离不开学术圈。只有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文科博士,才能保证学术界良性发展。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