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学生带手机进校,老师敢砸,就是给自己挖坑

2024-03-18教育
近日,我们校长手里集中了几部手机,它们的命运将如何,我也同样充满好奇。我看到一则新闻:近日发生一起引人关注的事件,一位教师在高中部的成人礼上砸毁了七部学生的手机.....校方表示,这些被砸的手机已经无法正常使用,而且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同意。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警示学生,不要将手机带入学校。然而,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许多网友质疑这一行为是否过于激烈,是否符合教育学生的原则。


我们校长没有新闻中的老师,那样过激,给自己挖坑。他的做法是,对第一次没收手机的学生,就警示教育,让家长来学校领回手机;对第二次没收手机的学生,就警示教育,让家长来学校沟通,告知家长,学校将保存手机,到期末才能领回。


老师们的这种做法,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过于苛责学生了?实际上,这更像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难题。(一)「组合拳」那么,面对这一连串的手机问题,我们是否能有更加妥善的处理方式呢?我有一个提议,或许我们可以试试所谓的「组合拳」。首先,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手机使用规定。如果学校已有规定,那就按学校的来;如果没有,我们就自己班里定。这一步非常关键,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这些规定。这样一来,那些本就守纪律的学生自然不会带手机来学校,而那些违规的学生在心理压力下也会有所收敛。


其次,我们需要和家长进行深入沟通。毕竟,孩子是否有手机,手机的使用情况如何,家长是最清楚的。我们需要向家长明确一点:最不希望孩子手机成瘾的,其实是家长自己。那些看似对孩子手机问题漠不关心的家长,其实并不是不想管,而是感到无力。如果我们主动与家长沟通,表示愿意介入这个问题,我相信他们会非常支持的。通过沟通,我们可以了解家长愿意赋予我们多大的管理权限,以及在哪些问题上他们希望我们能给予更多的关注。


最后,在班里我们需要有一种「打草惊蛇」的策略。这不是要我们大张旗鼓地去检查、去惩罚,而是要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明白:手机问题不是小事,需要我们共同去关注、去解决。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措施,我相信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手机问题,让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能从中受益。不论是解决手机问题,还是应对班级中规模更大的其他问题,试图突然进行大规模的处理往往都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这样很可能导致「法不责众」的局面,让问题变得不了了之,最终只会雷声大雨点小,这对于教师来说,在管理上无疑是一种伤害。


在微信上进行预警,或是在学生们面前强调规则,明确告知他们何时何地将会进行手机检查,一旦发现有违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做法更为妥当。(二)我的做法在处理手机问题上,我通常会设定明确的规则:第一次发现学生携带手机,手机将被保管至周五,由家长来取回;第二次发现,保管期将延长至一个月;第三次发现,手机则会被保管至学期末。这样,学生们就清楚了规则,而我们则只需要静待他们的行为表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聪明的学生在了解规则后,很可能就会避免在检查时间携带手机,以免被抓到。只有那些想要测试教师手段,或是想要看看教师执行力度如何的学生,可能会明知故犯。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只需要严格按照之前设定的规则来处理,无需过分担忧。


在实施上述步骤后,班级中可能仍会有少数学生采取隐蔽的方式携带手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无需再进行大规模的检查,而是可以通过私下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尝试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运用之前提到的流程化批评策略,妥善处理学生的狡辩行为。(三)教育是什么?在很多时候,教育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作为教师,我们拥有很多优势,包括可以占心理,通过不断让学生做出承诺,制造心理上的不平衡,最终在他们心中刻下我们想要的规则。同时记住,教育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和策略,通过逐步引导和调整,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和价值观。面对问题的态度,是否能保持冷静与耐心,将直接影响到你们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甚至会影响到教育成果。


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处理问题时总是焦躁不安,甚至比学生们还要急于求成,那么在这样的心态下,往往会陷入被动的局面,难以有效解决问题。结语当然,教育之路永无止境,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