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为何一心想要女儿少走弯路,自己却成了女儿最大的弯路?

2024-10-05教育

少女的困境与家庭的阴霾

女孩年方十五,正值高一。入学一周后,同学发放试卷时将她的卷子掉落于地,她又哭又闹,将卷子吞入腹中,还在地上翻滚。老师惊惶失措,坚决要求父母送孩子去医院。诊断结果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遂紧急入院治疗。

出院后,女孩持续服药,同时接受心理治疗。一周后,父母见她情绪稳定,便强行送其复学。在班上,她很快又与同学发生口角,女孩再度用美工刀割伤手腕,鲜血汩汩直流,同学惊恐万分,老师无奈之下,主动给女孩放假让其回家。如此情节,一年来屡屡上演。

一方面,女儿自行去办理健康证,准备前往必胜客打工;另一方面,父亲却一意孤行,执意断网断电,逼迫女儿坚持学习,以确保日后能上大学、得以独立生存。整个家庭时刻濒临「大战」之境,犹如乌云密布。

父女冲突,童年阴影

咨询师询问女孩对学校的感觉,女孩说深恶痛绝,压根不想去学校,可架不住父亲的暴怒责骂,甚至是痛打,不得不背起书包出门。

不仅源于眼下的父女冲突,还有童年的阴影。 幼时父亲对她的打骂乃是家常便饭。中考前一日,父女俩于看完考场归途中爆发冲突。女儿冲入一个商场,扬言道要去跳楼。父亲急忙追上,勒住她的脖颈,差一点就致使她窒息昏厥。

父亲的教育方式母亲是反对的,多数情况下,母亲会加以劝解,劝解无果便暗自哭泣。然而,偶尔母亲也会动手打她。

乍一看这情形,肯定会有人以为父母没啥文化,但其实女孩父母都是博士毕业,妈妈在高校工作,父亲事业上也小有成就。

家庭的困境与纠葛

父亲的情绪时常失控,母亲亦难以承受,数次提出离婚。然而,父亲坚决不同意,坚称夫妻感情基础尚存。伴随女儿问题的接连涌现,婚姻方面的问题便暂且搁置。母亲还时常劝诫女儿,切勿惹父亲动怒,尽量乖巧听话去上学。

父亲对女儿不学习、不配合的状况痛心疾首。女儿则怨天尤人、愤懑不平,时不时便来一场情绪的剧烈爆发。母亲面对此景无可奈何,左边劝劝,右边说说,却终归徒劳,茫然不知所措。

当前局面仿佛就此僵持不下。第20次咨询后,咨询师来寻一位被我们咨询师私底下戏称为「扫地僧」的大咖督导。

这位扫地僧,鬓染霜发,严谨又锐利,直接逼问咨询师如何理解这一家三口。

创伤反应,过度保护的爸爸

中国人说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也许要做了十年的精神分析才能明白,父亲为何会如此暴力地逼迫孩子。

父亲出身贫寒,在早年的养育与求学之路上深切领悟了一个道理:在这世上,无人可靠,唯有依靠自己。而他领会此理,历经了残酷的过程,并非轻松顿悟,是被世界狠狠践踏后,挣扎起身习得的。这便是他逼迫女儿读书自立的根本缘由。

这是父亲心中留下的一道极深的创伤,痛打女儿实则是创伤被触发。女儿不肯上学,便将其暴打一顿,这绝非一位正常的、全然为孩子着想的父亲应有的举动,只因他深陷自身的创伤反应之中。

意识层面他说打女儿、逼女儿学习是为了爱,他是在教育女儿,让女儿以后能独立生存,是在保护女儿,其实潜意识里,他也是在保护当年幼小的自己。

父亲虽口口声声说女儿应当独立,却又帮女儿钻研暑假作业,为女儿制订学习计划。在这种过度的庇护之下,女儿又怎能独立起来呢?

父亲一心想给予女儿最为珍贵的礼物——独立,但做法却如此南辕北辙!一心想要女儿少走弯路,自己却成了女儿最大的弯路,几近夺命弯道。

只因父亲内心怀有深切的恐惧与焦虑,深困其中的他,未能察觉自己对女儿的需求,及对女儿认可的需求,已呈现出某种病理性,远远超出女儿对他的需求。

一些孩子遇上问题的家庭,并不在于父母需要学习多少育儿的招式,而是养育者是否能在心理上与孩子分离。

养育者的主要功能,是跟随孩子的生长节奏,提供他们不同阶段需要的营养。 但是,对一个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就没有被充分尊重过的养育者,更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 家族的创伤就这样世代相传。

父亲内心的挣扎和亲子之困的原因,他自己也未曾领悟,咨询师只有真正体认到了爸爸的立场,才能帮到这个爸爸。

被「三角化」的孩子——-躲在父女矛盾背后的妈妈

妈妈知书达理,咨询中说的皆是心理学的书面语言,都是咨询师爱听的东西,因此咨询师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未能洞悉妈妈的问题。

督导让咨询师去和妈妈澄清:第一点,你明知晓丈夫做的一些事会伤害孩子,但你还是说不能急慢慢来,你是不是心里认定丈夫不会改了,所以家里其他人要让着他一点?对丈夫的改变不抱任何期待了,你已经放弃了,所以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女儿上个学,大家皆大欢喜,你是不是觉得跟丈夫做出改变比起来,女儿上个学能难到哪里去呢?

第二点,你的婚姻已经陷入困境,一时你又无法下定离婚的决心,于是女儿被你推上了风口浪尖,只因急着处理孩子的问题,你可以搁置婚姻的危机,难道你需要女儿的症状,让自己先歇一口气?

把妈妈婚姻里难以挣扎的困境,和女儿的危机联系起来,从而启发引导妈妈去思考如何把自己的议题和女儿的议题分开。

病态的女儿,父母的镜鉴——一只替罪羊

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会认为这是孩子用自己的症状来挽救家庭,但是这个没有三、五年以上的功力,也是参不透的。

咨询师被这个女儿拿捏得一塌糊涂,来访一自伤就方寸大乱,所以前十几次都在处理危机和救火。孩子会借助退行的、情绪化的表现,用割自己的方式来逼父母让步, 这是她斗争的策略,她是求关注的武器,若不这般情绪化,就没人理会重视她。

督导告诉咨询师共情女儿:面对这个爸爸和妈妈,好好说他们能听吗?不听就算了,他们还把你逼到活不下去。所以你不用激烈的手段,能唬住爸爸吗?这边你才把爸爸将将唬住,妈妈又跑去爸爸那,一起逼你去上学,你气不气?你今天这么激烈的表达,像个病人一样,难道他们没份吗?

「嘴替」做到这里,便大致足矣,切不可怂恿孩子去指责父母,不然父母必然反击,咨询师又得去灭火,故而所以接下来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善意、用心及脆弱: 」你爸爸一心想保护你,让你独立,不用再依靠任何人,这是他想给你最为珍贵的礼物,这是他流血方才换来的教训,但是他很可笑,他所做的事情和想到达成的目的是相互矛盾的,他这般做法,这种层级的保护,鬼才独立得了,是不是因为这些,所以你会说爸爸的付出是在自我感动……

接下来是探询新径,要想办法给女儿上「枪弹」,探讨有没有其他方式和父母相处,替换这种自伤自残的模式。

另外还需谨记要从医学的角度给女儿解释,自伤行为本身不是在了断生命,而是一种舒压或求救行为。一刀划下去,身体会有个荷尔蒙的效应,可以舒服一刻钟,后面可能就几分钟,再后来就几秒钟,最后可能要划好几刀才能爽一秒。与吸毒一样,剂量要越来越大,这种方式太伤身不划算,还有可能因误伤就真的丢了命。

家庭治疗有个原则:关注关系,而不是内容

这个督导案例也许是青少年家庭治疗的一个缩影,焦虑的爸爸,绝望的妈妈,愤怒的孩子——一种家庭经典的伤痛。

咨询师要训练自己对关系的敏感性。 要在关系层面工作,而不是症状层面工作 ,上不上学不应该成为咨询师的工作目标,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改善家庭的互动后,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我是@心理医生文以疗心——煮字为药,愿每一篇小文都带来疗愈的微末光亮。原创不易,欢迎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关注、点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