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为什么读书万卷的人,也没有改变命运,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

2024-11-05教育

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还有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但是你发现没有,很多读书人,并没有改变命运,甚至有一些大学生,混得不如只有初中文凭的老父亲。

在城市里,大学生,去卖烧烤,摆地摊,送外卖,屡见不鲜。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又觉得回到家乡,特别没有面子,因此在大街上瞎混,都不敢和家人说一说实际情况。

说到这,也许你会怀疑,读书改变命运,是不是不管用了?

别急着得出结论,看以下几种回答,你就心知肚明了。

01

被动读书,会让人越来越烦躁。

很多人,从小就是被父母逼着读书的。

也有很多父母认为,小时候逼一把,长大后就好了。

殊不知,被动做一件事,和主动做一件事,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把读书当成一项父母要求的任务,做完了就好了。也就是,拿到大学毕业证,就行了。

也许,父母不在身边管教,你读书都松懈了,大学毕业证,能否拿到,还是一个大问题。

大学期间,因为过分痴迷手机,或者到处瞎逛,导致退学的人,也是可以看到的。

读书时,老师布置了作业,直到要上交了,才急匆匆地做几下。马虎到自己都看不清。

或者到了期末考试,才拿起书,就找几个关键的章节,研究一下。

被动就要挨打。这是不变的道理。

唯有主动读书,才能够突出效果。

有一个叫张鑫的女子,她在大学的时候,很想去【中国诗词大会】。

为此,她连续两次参加了海选,在图书馆里研究诗词,长达一年多时间。

终于,从三十万选手中,脱颖而出,并且站到了舞台上。

她说:「我如同一只在深海里的蚌,虔诚而孤寂地打磨着那颗终将耀眼的明珠。」

能自我打磨的人,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把读书变成强大的驱动力。

02

死读书,会让人活成「孔乙己」。

读书的时候,我们都嘲笑孔乙己,太迂腐了。

总是「之乎者也」,不见什么本事。充其量,就是帮人抄书,能赚一点酒钱。

现在,很多读书人,就披上了孔乙己的外衣。每天都可以说书中的道理,但是到现实生活,无法变成金子。

孔乙己偷东西了,却说:「窃书不能算偷。」

可见,他利用书的道理,是有的,只是不正确而已。

红学家周汝昌说过:「以我的体验,中国文化和艺术最忌一个字:死,最宝贵的是:活。要教活学生,就要教他们这种涵咏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读死书。」

读书和实际社会,工作实践,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能够变通,那么读书就改变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人生就变好了。

文字就像一滴一滴的水,融入到大海,才不会干涸。也就是,文章用到社会,才不会腐朽。

03

漫无目的读书,会让人兜圈子。

从前有一个少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后来成为了社会变革的大人物。

还有一个少年,为了做圣人而读书,因此他就成为了圣人。

你为什么要读书?为了一张文凭,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为了完成父母的安排,为了去大城市混几天?这都是不行的。

读书的目标,一定要非常清晰。你才能按照目标去读书,从而取得成效。

在古代,很多读书人,其根本是为了科举。因此他们咬牙坚持,一举成名天下知。后来做官了,改变了命运。

但是很多古人,读书多年,并没有科举成功,又应该干嘛呢?这时候,只要修改目标,哪也能成功。

比方说,蒲松龄,多次科考,都没有中。他就改行,写小说,在【聊斋志异】写完的时候,他就成功了,做了文学家。

确定读书的目标,就是确定改变命运的载体。并且,目标要跟随自己的人生状况,及时变通,不陷入死胡同。

04

独自读书,会缺少家庭发展的大格局。

很多人,在家里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样子。

读完大学,他找到工作,然后把一家老小,都带上。难免是气喘吁吁的。

被一群不读书的家人,拖累着,改变命运是很难的。

好的家庭,是每个人都读书,从而互相托举,读书厉害的人,总能走的更远。

晚清的曾国藩,从爷爷开始要求读书,父亲也中了秀才。曾国藩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就中了进士。

北宋的吕蒙正,虽然不被父亲善待,但是他的母亲知书达理,是大户人家。母亲支持他读书,吕蒙正后来就中了状元。

春秋时的孟子,小时候读书偷懒,被母亲教训了一番。母亲把读书,比喻成织布,唯有循序渐进,才能有收获。

生活在知识分子家庭,这肯定比普通家庭,更有出息一些。

几代人都读书,那么一代更比一代强,家庭也有长远发展。个人在家庭里,就能如虎添翼。

05

同样的一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分成三六九等。

同样一个家庭,养出的子孙,也分高低贵贱。

读书改变命运,肯定是没错的,关键是你如何读书,在什么地方读书,读书后去干嘛。

有一位管理专家说:「没有层次的划分,就不能分析也不能管理。」

管理好你的读书目标,读书内容,读书态度,用书方法,你也会脱颖而出。

先读万卷书,再走万里路,自有好命。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