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真不该送孩子去住校」,妈妈深夜的朋友圈,揭开多少孩子的伤疤

2024-07-08教育

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深夜,有位育儿群的妈妈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简单,只有寥寥的几个字:

真不该让孩子去住校。

看到这条动态的第一时间,我就私信联系了她。

她给我讲了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的故事,一个让我想为无数孩子发声的故事。

01.「真不该让孩子去住校」

这位妈妈说,自己家里是卖菜的,每天早出晚归,需要赶集会,常常忙得脚不沾地,十分辛苦。

家里有个女儿,原先都是由奶奶接孩子上下学,但是奶奶因病离开后,接送孩子就成了麻烦事。

思来想去,最终在女儿初三前夕,决定让娃住校。

原想着女儿是个大姑娘了,平常自理能力也不错,再加上学习虽算不上出类拔萃,但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应该也不算难事。

但前段时间中考结束后,回到家的女儿却显得闷闷不乐。

细问之下,才知道女儿感觉自己这次考砸了。

作为家长,在中高考这种人生的关键档口,心里难免着急。

所以听到女儿的话,这位妈妈的语气自然就凌厉了几分,一边训斥孩子自从住校以后,就开始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一边埋怨她看不到父母的辛苦……

然而一番话说下来,却彻底点燃了孩子内心积攒已久的苦闷的委屈,冲着妈妈吼道:你就知道成绩成绩,这一年你管过我吗?

母女俩越吵越凶,但也正因为这个导火索,才让这位妈妈从女儿口中,知道了许多从未提及的事情。

原来,自从女儿住校以后,各方面都感觉非常的不适应。

就拿饮食来说,孩子从小不吃葱蒜,但学校的饭菜,几乎少不了这两样东西,所以每次吃饭,按照孩子自己的话来说:与上「刑场」无异。

有好几次,刚刚咬着牙吞下去的饭菜,回到宿舍立刻就吐了出来。

但孩子懂事,知道父母辛苦,怕他们担心,又不想添乱,所以一年下来,从未说起过这件事情。

但不得不提的是,这种在饮食上的焦虑与煎熬,却慢慢地在孩子内心生根发芽,甚至对其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由于是半路住宿,所以给孩子安排的宿舍,算是混搭。

可问题的关键是,除了女儿自己之外,其他三个女生,同属于一个班级。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孤立、被排挤,甚至被欺负,似乎成为了一种无法对抗的「宿命」。

孩子说,自己刚刚打好的水,一不留神,就会被其他三个女生用的干干净净,更可气的是,每次拿起她的东西就用,根本不打招呼。

就算她一时气不过,跟对方理论,但对方就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还出言嘲讽自己小家子气。

而这些,还仅仅是一年住校生活的冰山一角。

当然,也正因如此,这一年时间里,孩子常常失眠,躲在被子里哭,在身心俱疲的双重重压下,自然对学习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位妈妈说,自己从未想过,把孩子送去学校住宿这件事情,会给女儿带来如此之大的压力和伤害。

所以自责和后悔之余,才有了深夜的那一条朋友圈。

其实,只要说起孩子上学,无非两种形式,要么是「住宿」,要么是「走读」。

我们暂且不说哪种选择更为明智,但从实际情况考量,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02.「走读」与「住校」的差别有哪些?

有人说,不同的养育方式,不同的成长背景,就会给孩子的未来种下不同的种子。

在这一点上,或许「走读」和「住校」能够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一些。

我们先来说「住校」。

住校的孩子相对来说,自理能力会在长时间的锻炼中,显得更强一些。

如果周围再有良好环境的加持,那么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时间管控能力以及自律性,都会呈现比较大的优势。

简单来说,住校的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控和照顾,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他们成长中的性格塑造、能力培养来熏染「底色」。

就比如,身边都是一群学霸,那么孩子自然在学习上,会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

反之,身边是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孩子,那么难免就会被带的「越来越歪」。

当然,住校的孩子,还会有一个天然的「劣势」,就是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建立,会呈现不完善态势,其结果就是孩子会缺乏安全感。

在这一点上,越早住校的孩子,体现的越明显。

就像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张照片,有一个看起来很小的孩子,独自蜷缩在宿舍的床上,眼角泪痕犹在,让人无比心疼。

其实,这种孩子因为与父母缺乏高频次、长期的相处,内心就无法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自己的内心藏起来,形成敏感、脆弱、孤僻等负面性格与心理。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走读」。

关于走读,其实优势非常明显。

就是在与孩子高频次的相处过程中,能够建立非常亲密的亲子关系,为孩子塑造健康的身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作为家长,我们能及时准确的察觉到孩子的情感波动和需求,有利于随时帮助或辅助孩子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在学习问题上,我们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各种介入的方法,也能够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学习时间。

当然,有正面优势,自然也有负面问题。

就比如现在的很多家长,习惯于大包大揽的照顾孩子的一切生活事宜,久而久之,就会剥夺孩子锻炼独立自主能力的机会。

甚至在家长事无巨细的照顾下,会让孩子养成嚣张跋扈、无法无天、不懂感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再加上凡事都有父母在一旁督促与提醒,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上,缺乏自我管控能力,自律性与独立性,都会稍差一些。

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走读与住校的差别上,也是如此。

03.走读与住校,到底选哪个?

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各位家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在我看来,如果条件允许,那么就一定要让孩子「走读」。

原因很简单。

孩子住校之后,那么他的成长与学习,几乎是不可控的。

到最后长成什么样子,全靠周围环境的影响。

可令人遗憾的是,在2017年的一次儿童抑郁测量中,选取了21个省39个城市的17000名住宿生,结果其中有65.7%的孩子,得分超过15。

根据国际指标,只要得分≥15,那么就可认为是抑郁情况较为严重。

所以如果不是逼不得已,还是不要用孩子的未来,去赌剩下的34.3%了。

而若是孩子走读,我们家长手中就占据着极大的主动权和选择权,随时可根据孩子的动向和情况,来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向。

哪怕是到了叛逆期,父母和孩子相见两厌饭,我们也能通过调整策略,让孩子重新回到正轨,不至于走上弯路。

从这一点来说,走读远比住校,对孩子的成长更好。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我们成年人有时轻易做出的一个决定,将会给孩子成长,带来难以预料的蝴蝶效应。

甚至,有些影响,或许会决定孩子的人生。

虽说,是住校还是走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但是,就像郭德纲在分享教养徒弟的秘诀时说的那样:一个猴,一个拴法。

对应到孩子是住校还是走读的问题上,也是如此。

有的孩子天性坚韧、活泼,能够迅速与新环境打成一片,并能始终保持自己的初心,那么住宿也未尝不可。

怕的是有些孩子明明缺乏安全感,又比较弱小,那么再让他住校,无异于用他的人生在豪赌。

有时想想,孩子与父母能够朝夕相处的时间,不过短短的十几年,所以如果可以,别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任何遗憾。

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那样:

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堂,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在我看来,一个身心健康、优秀的孩子,一定离不开父母正确的引导与有爱的陪伴。

或许,这才是我们给孩子美好又幸福的未来,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