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人间修行,并非要孤寡一生六亲不认,而是要无执地享受生活本身

2024-01-29教育

问:老师,我孩子进入叛逆期,我脾气有点急,平日的一点观照耐心,在面对他的时候,几乎全部失去了。昨天还在给他发很大脾气吵翻了,我觉得自己很糟糕,很焦虑。

答:回忆自己的过去,想想自己青少年时代怎么度过,把自己当时的心态,尤其是自己希望身处一个什么环境、希望家长如何对待自己,都好好回忆一下。

问:是要我设身处地吗?

答:是的,你要有同理心,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尊重和看待。

问:那面对他的问题,我该怎么办?

答:如果家长这个角色太难,那就先去和他做朋友,让他对你撤销防备心理,隔阂的消除,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如果你是真诚地做而不是敷衍的做,孩子会感受到。

和他成为朋友后,你才能让他对你敞开心扉,叛逆不重要,重要的是叛逆会否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结。如果他死死地认定这个家对他来说很痛苦很压抑,父母给他带不来任何快乐和帮助,他以后长大一辈子也不会消除和你的隔阂。

问:这和修行有关系吗?

答:当然有 ,这也是你对自己观照后的结果,一个人对自己内心情绪能有效观照,就不会随便对待身边的人,更不会随便情绪化对待这些事。当那个急脾气一发出来,马上观照随即就启动,马上,脾气就会自己消散于无形,当那句刺激孩子的话刚到嘴边,观照马上随即启动,马上戛然而止闭口不谈,并且很快认知到自己错了。

你会很有耐心地很有诚意地满怀爱护的和他去沟通,那个时候,智慧才会出来,告诉你指挥你,选择一个最佳沟通方式。也许是陪他发发疯,也许是带他去吃顿大餐,也许是和他玩玩游戏,总之,你会很快找到和他走的最近的方式,并且走心地去陪他。

孩子会从未如此地感受到你的诚意,对你另眼相看。你默默等待他的改变,要相信他,给他时间和台阶。

这才是观照的好效果。观照之后,做出了智慧的最优化选择。

实际上,高明的父母,都是非常理智和情绪稳定的人,他们理智稳定且满怀慈爱,并且还能努力让家庭氛围轻松愉快。

这样的家庭,孩子才能有健康的人格。否则,问题多多。

问:那孩子要是学坏了怎么办?即使就算我修行很好,这样的问题不能不管吧?

答:一个家长的有效威信,到底怎么树立?这需要你做好榜样,你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也会不自觉模仿和受影响,你正直善良、他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在自己做好榜样的基础上,树立威信和管理,才是有效威信和管理。

有一种力量,其实比管理更加好。

问:是什么?

答:是鼓励和信任。

要多多鼓励他,信任他,让他自己迸发生命力,自己绽放内心的正能量,而不是应你和环境对他的要求去成长,是他自己自主成长。

你对他的信任和鼓励,力量是巨大的。

好像修行的老师,对学生也一样,多鼓励,让学生有信心,即使学生暂时还不能达到他期望的水准,但是起码一句鼓励,一份信心,就是最大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不可想象,比要求、期望、管理、鞭策、等等这些三流的手法要好之百倍。

你试试想想自己曾经在人生的低谷中,束手无策、很难煎熬的时候,别人的一句鼓励,长辈对你的信任,是不是特别的重要。

问:是的,确实这样,我也很感谢那些鼓励和信任我的人。

答:所以,对待孩子,三个重点很重要,第一是自己做好榜样对他耳濡目染,第二是真诚平等的走心沟通陪伴,第三是鼓励和信任。

这三点,都需要耐心,真正的耐心,十足的耐心,因为你要战胜你自己内心对孩子的所谓期待,你的期待是你一厢情愿的,不符合他的成长自然。

你不学着随着他的自然去调整对他的帮助和引导,只一味用你自己的标准来。比如玩手机,你忘记了自己年少时偷偷玩一通宵的电子游戏,却对他玩手机反应过激视为大逆。这都是不自觉的专制,来自于你的自我。这些,都可以通过修行来得到控制和减弱。

问题是,你是不是真心想要改变自己,而不是只去要求孩子和别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我们却偏偏喜欢把己所欲和己所不欲都强制性地强施于人。这就是问题所在。归根结底,还是自我在作祟,用修行的观点来看,就是一己之私看待世事,执着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你以为是对他好,事实上却是对他坏,而你却死活无法扭转那个情绪过来,我明明对你好啊,我生你下来养你长大,真心不容易啊,这个世上谁来可怜我啊,谁来理解我的难啊。我是不是欠你的啊,等等等等,一大堆负面情绪全部出来了。然后你把焦虑和负面传递输送给亲人,留给你的是一段无法再修补的两代关系。

这个情况发生在夫妻之间、你和你的父母之间,都是一模一样的,但凡是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亲近的人之间,更加严重,这都是失去了自我觉照而导致的。

假设你觉照一直都在,你断然不会随便对亲近的人发脾气,你会很珍惜你和他们的关系和缘分,因为你会洞察到,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何无法融洽。

你会尽自己的能力好好的去保护,不会乱说一句话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你会选择最好的处理方式,你懂得,终有一天,孩子也好、父母也罢,都会和你缘尽,有缘之时尽量善待,缘尽之后不再懊悔。

这些都可以在日渐的观照和觉照力稳固深邃的情况下,得以实现。

问:有人说,修行就是要勘破亲情如幻,到底是不是,是不是要摆脱这份情才是解脱。

答:情不打结,就不是挂碍,而可以成为享受。人在世界上,亲情是一辈子的牵挂,你可以勘破,但勘破不等于冷漠,而在于轻松和不执着。

问题是我们喜欢执着,喜欢烦恼,因为家庭而产生各式各样难以解脱的郁闷痛苦伤痛。只要你放下,亲情会比你执着时候更加舒适和浓郁。难就难在,你放不下那个执着,你非要你的伴侣服从你,你偏要你的父母听你的安排,你偏要你的子女按你的希望来活着,你不接受他们的自然发展,你不接受无常,

你和他们较劲纠缠一辈子,互相伤害互相折腾一辈子。你从没有单方面放下执着,一旦单方面勘破放下我执,你会跳出亲人之间的魔障模式,从此用一份特别的慈悲视角看你和他们的关系,看他们的行为和心理,你会明白他们为何对你这样,明白自己曾经是多么执着于依赖他们对你的态度。

此时,解脱之门到底在哪里,是在他们那里,还是自己内心呢?一下放下我执,你不再是那个依赖者,变成了给予依靠者、你不再是那个索要者,变成了赋能者,你不再是那个脆弱者、变成了强大者。

而同时,你又不至于冷漠冷血麻木,反而比以前更加有品质地享受到了家的温暖、夫妻之间的和谐、子女带给你的美好。这就是人世间的修行之道,是你出家住山无法经历的。

告诉你这一切如幻,正是要你珍惜当下,不要纠结未来的结果,纠结明后天你的亲人是否还能按你的要求来。你要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拎清那个你可以掌握的,和你无法掌握的。

把你可以掌握的用心做好,放下你不能掌握的。如梦似幻的,恰恰是你以为的那种可以得到的单方面幸福,而真实不虚的,则是你们这一路虽然并不完美,磕磕碰碰,但是却满满感动的无悔相处。

因此,未来的路上,无论发生了多么难以预料的事情,面对生死和分离、面对人生的意外,你可能也会哭泣也会悲伤,但是你绝对不会悔之不迭,不会余生如鬼难以自洽。你也会因为无求无执,而得到亲人对你的满满的爱和支持、关怀。

到这时候,你告诉自己,人间的修行,并非要人孤寡一生六亲不认,而是要我们不执着地平凡地安然地自然地轻松地享受生活本身,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