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请小心,不要让「习惯性反驳」毁了你

2024-04-27教育

人与人之间,因为价值观、世界观、是非观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意见,是必然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类人,当你们在认真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无论你提出什么观点,哪怕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他也总是下意识先反驳你。仿佛他是为了反驳而生的,大多数时候是为了反驳而反驳。

在心理学里,这种行为叫做「习惯性反驳」。

有此类行为的人,总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总是能把一个问题和另一个问题牵扯到一起,哪怕这两个问题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认为:「习惯不是问题,反驳也不是问题,两者加在一起就是大问题。」

在讨论的语境里,偶尔反驳也很正常,那是带着一种对问题本身质疑的态度而演变的正向的力量。

但是,习惯性反驳,针对的并非是问题的本身,而是纯属刁难。

当这个习惯长此以往,很容易就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将反驳当成了反思,渐渐地,演变成「低层次的思维闭环」,这将会成为阻碍一个人进步提升的重大障碍。

因为对深陷其中的人来说,碰到的任何问题,都将成为仅限于他的逻辑闭环之中的问题,而对于外部的一些「捅破窗户纸」的言论、意见就会彻底排斥。直白一点来说,就是成为「井底之蛙」。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凡是人,就难免有偏见。因为偏见,所以存在认知的不同。

就像两个人去爬山,有人爬到了山顶,所见的是天地辽阔;有人爬到了半坡,所见的是绿树成荫。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见的风景自然也大不相同。

到达山顶的人,哪怕费尽唇舌,也很难让山坡的人相信,山顶的视野是最好的,能将一切尽收眼底;反之亦然,山坡的人也很难让山顶的人相信,半坡的风景是最好的,如同世外桃源。

因此,没有什么好争辩的,不如悄悄转身,各自安好。

就如罗翔老师所说:「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脑海中能够同时存在看似对立的观点。」很多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不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问题罢了。

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要让反驳成为一种习惯。

不妨做一个「嘴拙」之人,从容看人,坦然做事。

不妨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前行,试着尊重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也许你会发现,脚下的路变得愈发的宽阔。

最后,分享英国哲学家罗素提的几个小建议,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警惕,避免掉入习惯性反驳的泥潭。

「第一,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2加2等于5,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你就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除非你自己对数学和地理也是这样无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动摇了你的相反的见解。

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对不同的意见发起火来,你就要小心,因为一经检查,你大概就会发现,你的信念并没有充分证据。

第二,摆脱某些武断看法的一种好办法,就是设法了解一下与你所在的社会圈子不同的人们所持有的种种看法。我觉得这对削弱狭隘偏见的强烈程度很有好处。如果你无法外出旅行,也要设法和一些持不同见解的人们有些交往,或者阅读一种和你政见不同的报纸。

如果这些人和这种报纸在你看来是疯狂的、乖张的、甚至是可恶的,那么你不应该忘记在人家看来你也是这样。双方的这种看法可能都是对的,但不可能都是错的。这样想一下,应该能够慎重一些。

第三,设想一下自己在与一位怀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辩论。这同实地跟论敌进行辩论比起来有一个(也只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我自己有时就因为进行这种想象性的对话而真的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即令没有改变原来的看法,也常常因为认识到假想的论敌有可能蛮有道理而变得不那么自以为是。」

推荐你收听由费勇老师主讲的【33堂心智练习课】,这门课将帮助大家学会把外在的问题转化为内在的问题。

通过这门课,你将学会如何厘清自己的「人生关键问题清单」,为自己设定人生的方向,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真正的问题,关键不在于答案是什么。而在于能让我们看清生活的真相,看清世间的真相,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

随时随地,收听收看,让你的人生安住于心性智慧、流淌于生活美学,当下自在。

截至目前,生活方式研究院已经上线以费勇老师为主的23门课程,制作了近350节内容,涵盖了佛学、文学、数据洞察、艺术、生活方式等多个领域和主题。

助力每一位喜欢学习的小伙伴,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并培养自己的终生兴趣,活出生命的宽阔。

*永久学籍将在2024年完成全面升级,仅限1000席学位,满员即下架。

修心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