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五)为什么说创新的源头是高校

2024-01-26教育

【科技书推荐之【中国优势】】(五)读【中国优势】有感之为什么说创新的源头是高校

如果把创新理解为科学发现的话,那么进入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 第一范式 是经验观察型的规律总结,像蔡伦造纸、爱迪生找灯丝,都属于这一范式。 第二范式 是抽象归纳型。 第三范式 是数理演绎型。 第四范式 是数据密集型。现在,逐步到了 第五范式 智能计算实践,让科学发现更加依赖高精密的仪器、大科学装置和智能计算的推演。只有一个地方具备仪器和人才双聚集的,那就是研究型大学 。

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历程

16世纪,英国高校就有了研发职能。到19世纪,美国、德国和法国建立了以高校为主体的科研体系。世界上第一所以研究型大学模式建立起来的就是美国于1876年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140多年的发展中,高校科研体系得到了充分的完善,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新的科学成果大量集中地。

当今,每一项前沿科技的背后都有高校科研的支持。

人工智能产业 ,从高校酝酿而来。在AI产业算法、算力和大数据训练这三个核心领域取得突破的关键人物都出自高校。 2006年 ,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提出了深度学习算法; 2009年, 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提出用GPU解决算力问题; 2011年 ,斯坦福大学的李飞飞教授找到利用大数据训练人工智能的关键方法——数据标注。

除此之外, 自动驾驶领域 的元老主要出自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三所高校。

风头正劲的 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 的创始人马克·雷波特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也是一位典型的学术派创业者。

基因编辑技术 ,其三位发明人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张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詹妮弗·杜德纳和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工作的艾曼纽·卡彭特。

可以说,以上这些热门科技,追根溯源都出自高校。进入到当今大科学时代,更是如此,企业要想在产品上、在技术上有更大突破,没有科研的支撑、没有高校的支持是做不到的。 因此,在我们国家走向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高校就是扛起使命担当的「领头羊」。

第二,美国高校如何做技术转让

在美国,高校一般都会设一个「技术转让办公室」,主要承担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目前,全美有300多个技术转让办公室,隶属于高校。后面的工作就是:教授的科研工作有了进展,就要通知技术转让办公室,注册成专利。 然后,由技术转让办公室在高校网站公布待转让的专利名单,面向社会发布新闻,以及上报技术经理人协会数据库,并寻找合适的企业,把专利授权出去,让企业从事产品研发。

因此而产生了一个专门的职业叫 「技术转让经理人」 。笔者插一句,我们国家也在学习美国这条经验,在2022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正式发布,其中,技术经理人作为新职业被纳入第二类「专业技术人员」中。这项工作才刚起步, 也算是有了一个突破点,未来会朝着这个切入点,撕开科研转化的大口子。

国外「技术转让经理人」的基本技能需要做到 「三个懂」 一个「懂」 是懂该行业的通用技术,需要与高校的科研人员合作,评估早期研究是否存在可行的技术价值; 二个「懂」 是懂商业法则,能够知晓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并沟通技术转让的商业化细节; 三个「懂」 是要懂法律法规,能够评估科研成果申请专利的可能性,在后续的商业合作中合法合规。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学校的技术许可办公室是全美国技术转让最频繁的机构之一。据公开数据显示:2014至2019年这五年间,学校每年都会产生约800项技术发明,其中有接近一半的技术发明获得美国专利批准 。

但是怎么讲,无论是学校设立的「技术转让办公室」,还是「技术转让经理人」,在国外怎么看都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到2022年才引进到我们国家,下一步主要看一看哪个地方把这个试点模式跑通,跑出中国特色 。

第三,如何实现利益分配

【拜杜法案】是技术转让最为著名的里程碑,一方面它分开了所有权和商业开发权,另一方面它也明确了利益分配方案。典型的有两种方案:

  • 1.人们常规知道固定比例「三三制」原则 ,即学校、发明人/团队、企业家各得1/3,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采用的都是这种分配制度。
  • 2.人们不太熟知的分配比例方式 ,也叫「累计递减制」。计算方式有一点复杂,用文字来表述就是「发明人所得收入被划分为好几个梯度,每个梯度的收入比例随着专利许可收入的增加而下降。」拿剑桥大学的分配比例为案例:专利许可收入在1万英镑以内,发明人可得90%;收入在1万至5万英镑,发明人分配的比例在50%至79%;收入在5万英镑以上,发明人可得30%左右 。
  • 根据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发布的报告,1996年至2015年,大学技术转让对美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为 1.3万亿美元 ,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为 5910亿美元 ,并提供了 430万个 就业岗位。

    第四,困扰高校技术转让的三个「拦路虎」。

    虽然有「技术转让经理人」,也提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回报利益也清晰。但是科技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仍然存在两个「死亡陷阱」:技术转让期和量产期。技术转让这个环节的三个主要的拦路虎分别为:

    1. 科技企业家的稀缺性 。前段时间,在梦中与世长辞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商汤科技创始人 汤晓鸥 先生,发明了 人脸识别技术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计算机算法,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样的科学家进行硬科技创业,既要像科学家一样懂科技,又要像企业家一样懂商业运营经验 。所以,本身他们就是稀缺资源。如果没有其他灵活的体制机制,仅靠精英中的精英也是难以完成庞大的技术转让任务,也难以走出一条全民创新之路。
    2. 技术转让办公室隶属于高校,和产业界的联系脱节 。「技术转让经理人」大多来自高校或科研院所,除了在官网上对外发布信息之后, 就是坐等着企业家上门谈合作,这种被动合作饱受诟病, 导致高校技术转让办公室的实际功能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履行程序,并没有真正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3. 产业界与学术圈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对接界面 。技术转让的信息不对称时有发生,归根结底在于没有一个实时更新的、覆盖所有高校的、可转让的知识产权库可供查询。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痛点,今后谁要是解决这个痛点,谁在上面的利益就会变大 。

    也正因为这个痛点,才引发了三种现象: 一是好技术未被挖掘 。五六年没有被发现,高校停缴专利费用,导致专利失效; 二是好技术未赶上科技潮流 ,被深藏起来,产业界不了解,错过科技应用浪潮; 三是好技术由导师自己带的学生做商业转化 ,没遇见好的技术经理人,待融资耗尽时,公司也倒闭。

    第五,如何破局

    作者有两方面的建议:

  • 一方面,是成立专门机构来支持高校成果转化 。利用个人的影响力,将一些企业家朋友请过来,作为 「驻点企业家」 ,一起讨论教授的项目有多大的商业价值。举了一个例子,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创业工坊」,是这种模式最为成功的代表,至今已经扩大到了150人的模式 。
  • 另一方面,是以名校校友会为纽带的人脉网络 。作者总结这种模式叫作名校效应:学校越好,吸引教授越强,教出来的学生越优秀,进入好公司的概率越大,走出来创业的人也越多,同样也会有更多技术的集聚 ,这算是一种学术界和产业界最有效的匹配方式。
  • 但无论是哪一种,这些都是基于人脉网络建立起来的扩散方式,仅局限于所在的学校和校友圈,整体来讲开放度不高,覆盖到的人群也十分有限,无法形成铺天盖地的效应。

    综上所述, 高校是创新的源头不假 。后面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建立一个更大的协作界面,对接全世界最好的技术和全世界最好的企业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企业家能够及时识别出最先进的技术,也能让高校挑选出最适合的企业家做技术转化。

    纵观全球,中国和美国是仅有的两个国家,有这个实力做出一个知识产权库或者高校技术转让信息库,可供全球人们的查询。这一场科技大长跑,就看未来谁先跑赢这一局。

    【以上为读后感分享,主要内容来自王煜全著的【中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