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五十年代初供给制时代 干部家庭请保姆的育儿费用全部,由单位出

2024-02-21教育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各界蓬勃发展的时期,部队干部家庭的生育与育儿状况也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现象。本文拟以笔者小时侯生活的部队大院为例,讲述五十年代初期部队干部家庭多子女的育儿情况,解析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记录这一独特的历史片段。

一、部队干部家庭多子女现象

据笔者的亲身经历,五十年代初期,部队干部家庭基本上都有三四个孩子,五六个也很常见,最多的有十个八个,可谓「子女满堂」。这批孩子们后来被称为「50后」,其出生高峰期集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到五十年代中期。

资格较老的干部,多是解放初期就结婚生子,所以他们的孩子会比较多,而且年龄相差不大,这是多子女家庭的一大特征。以笔者所在部队大院为例,住户基本上都是三四个孩子的多子女家庭,个别五六个孩子的也不在少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计划生育政策在那个年代还未全面推开,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二、部队供给制的育儿政策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部队实行的是所谓的「供给制」,也就是说吃、住、行等都统一供给,个人工资很低。每月只有两三块钱的零花钱,主要用于购买烟酒或日用品。这种经济条件为多子女家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部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多子女家庭的育儿政策。

首先,干部生孩子后,会根据孩子数量和年龄获得不同数额的生活补贴。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家中请了保姆,单位会提供保姆费,起初是一个保姆只能看护两三个孩子,如果孩子超过这个数量,还可以申请多发一个保姆的费用。

其次,孩子上三四岁后可进入部队幼儿园,届时保姆费则不再发放。最后,不管生几个孩子,育儿费和保姆费都是单位全额承担。这些优厚的育儿政策,相当程度上鼓励了干部家庭生育更多的孩子。

三、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无偿提供育儿条件的同时,中国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也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多子女被看作家庭「兴旺」的表征,这进一步促使干部家庭选择生育更多孩子。一方面是良好的育儿条件,另一方面是多子多福的思想,两者叠加作用下,干部家庭便出现了生育高峰。

在笔者成长的部队大院,一家多个孩子的景象很普遍。当时的养育观念是,国家无偿提供养育的费用,生育则是一种责任,所以大家会生育更多子女。这种现象在五六十年代的军人家庭中较为典型。

四、多子女对育儿环境的影响

在多子女家庭较为普遍的历史背景下,干部家庭的育儿方式也呈现出某些特点。首先,由于孩子数量较多,保姆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当时保姆一般由农村来的妇女担任,月薪只有30元左右,但工作非常辛勤,基本上从早到晚忙着照看孩子、做家务、烧饭洗衣。

其次,孩子们的生活起居需要集体组织。家中多个孩子的吃饭、睡觉等都需要按时进行,保姆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最后,由于孩子多,家庭对幼儿园的依赖也比较强。上幼儿园后,孩子们才能得到更系统的照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五六十年代部队干部家庭多子女的现象,是那个历史时期特有的产物。良好的育儿福利条件以及多子多福思想的共同影响下,干部家庭出现了生育高峰,而多子女的家庭情况也直接影响了当时的育儿方式。

五、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军人家庭的生育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国家逐步取消了多子女家庭的各种补贴和优待政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养育成本的大幅提高,也使家庭不再像从前那样生育多个孩子。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多子女家庭已经不再被视为一种时尚。人们更加注重家庭生活品质,选择合理的子女数量。可以说,改革开放使中国家庭诞生了一场生育观念的革命,部队干部家庭也不例外。

六、历史现象的启示

历史上任何一种现象,都不是偶然的。回顾五六十年代部队干部家庭多子女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记。这既反映出那个年代国家的人口政策,也反映出人们当时的社会心态。

对我们今天来说,这一历史片段提醒我们,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加以审视。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看似固定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也会发生改变。

历史的发展是开放和包容的,回顾历史能让我们获得智慧。当代中国家庭正处于新的变革时期,我们既不应盲从传统,也不应舍本逐末,而是应纵观历史经验,为当下社会转型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