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初二分水岭后三重分层,思维意愿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2024-07-18教育

第一层次,思维意愿的分层。

小学阶段很少有懒孩子,在于小学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成绩体现主要体现做题细致度,而不是思维区分度,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是知识普及,而不是能力分层,这种导向使得即使家长对其施加更大学习强度,孩子抵触心理也不明显。

但初一是思维转变的重要节点,是小学和初二之间的难度跃升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学习,看似用小学的单纯做题模式,也能取得较高的成绩,但知识点本身,已经需要运用思维能力进行理解,只是各知识点体现较为零散。

进入初二以后,成绩明显掉队的孩子,很多看上去仍然努力,但却只是体力上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没有思维的意愿,使得他们并不愿意去思考,很多人工作也是如此,宁可打一天十二小时的螺丝,重复体力劳动,也不愿意动脑突破思维去学习。中考将这部分孩子分流去职高技校,本身就是因材施教。

第二层次,思维习惯的分层。

孩子小学六年的学习时间,比学校习惯更重要的是思维习惯,很多孩子愿意思考,但由于长期的培训拓展,在学习各种解题技巧的同时,却限制了自主思维习惯的形成。

很多孩子的思维,是老师讲解什么,自己学习什么,思维限定于特定框架之中,他们习惯于培训班的解题模型,按照模型进行套用,往往可以成为初中的学霸,但却后劲不足。

第三层次,思维能力的分层。

高中阶段比拼的核心。思维意愿不足,初中被分流,思维习惯不足,高一开学不久就力不从心,而思维能力,才是高中三年优中选优的比拼,高中不是普及知识,就是思维能力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