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河南考生:「收到上海211大学录取通知,爸妈觉得我这辈子完了」

2024-07-19教育

河南考生的噩梦:「收到上海211大学录取通知,爸妈觉得我这辈子完了」

大家有没有感觉,每年到高考这会儿,总有几个保留节目:

考试时看作文题目,出分后晒学霸、晒高分人数,最后各省还要比一比,谁才是真正的高考地狱。

怎么说呢?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难。

江浙沪卷,山河四省人太多,西南F4资源匮乏……

但最近刷到一个视频,让我对山河四省孩子的难,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视频的主人公叫大嵩,来自河南开封。

19年高考那年,全省105万考生,他排名在1万左右,相当于全省前1%。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个成绩已经挺好的了。

大嵩父母得知后,却大失所望,直接跟孩子说: 你这辈子都完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给大嵩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以至于高考结束一年后,他还经常做与之相关的噩梦。

让人心疼的是,和大嵩一样,对求学生涯不敢回首的孩子还有很多。

给他们造成伤害的,不只是学习本身 ,还有父母、老师以及大环境……

山河四省有多难?

全省前1%,班上是差生

看高考排名就知道,大嵩成绩并不差。

不幸的是,他在一个尖子班。整个高中,他考得最好的一次,也不过是倒数第5。

当年和他一起当凤尾的这5个同学,也都很优秀,3个去了985,2个上了211。

但在父母和老师眼里,这一切仿佛不存在。

他们只能看见孩子在班上排倒数,看到还有更优秀的人。

所以高中三年,大嵩只能享受「差生」待遇。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没有人瞧得上我,没有人帮助我,所有人都在欺负我。」

这种欺负,不是肉体上的拳打脚踢,也不是明目张胆的恶意,而是一种隐隐的轻视和双标。

大嵩提起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体育课前,班主任说课后要理综小测。

他就跟班主任提议,刚运动完,考试效果不好。

老师当时连头都没有抬,只挥挥手,让他下去了。

如他所料,那次测试,大家考得都不太好。

当天晚自习,他看到老师耐心询问另一个好学生原因。

可笑的是,对方给出了差不多的答案,老师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第二天就在课上宣布:以后测试都改到体育课前。

大嵩想不明白: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不来,效果差别怎么可以大?

就因为自己成绩不好吗?

是的,仅仅就因为自己成绩不好。

不仅是这位老师, 在当地,唯分数论就是一种常态。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成绩好,做什么都好;你成绩差,其他再好也是差。

人是环境的产物,大家都这么想,不为别的,只是一种迫于现实的选择。

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这4个省每年就占全国的1/4。

考生多,教育资源却匮乏得可怜,只有2个985,4个211。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算父母、老师不那么极端,孩子也得逼自己卷到极致,才有出头的可能。

就像大嵩说的: 大部分河南人,好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逃离河南。

这不是段子,而是一部分孩子们血泪青春的真实写照。

一件小事伤害为什么那么大?

被班主任区别对待,可以说是大嵩一生的伤,一辈子也忘不了。

大嵩说: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恨她(班主任)。

上大学后,他听到同学说怀念自己的高考生活,他感到不可思议。

大嵩用了这么一句话形容,还挺贴切的:

「这就像战士经历战争一样,我们只会怀念战友,但不会怀念战争。」

高考结束5年了,那段日子对他的伤害都没有愈合,反而时常作痛。

每年一到高考,5月底6月末,大嵩的情绪就会很低落。

大嵩甚至因此转变了职业方向。

他读的是上海某211的理工专业,去大厂找份高薪工作,其实并不难。

但他不愿意做这个,他想去做教育,作为一个淋过雨的孩子,大嵩不想让其他孩子再受伤了。

大嵩现在在遵义支教,未来计划回母校读研,考取教育学博士。

很多人感动于他的善良,但也有不少人说:

「将来到了社会上,比这严重的事儿可太多了。」


「人不能活在过去,往前看才有将来。」


「就这点事,至于吗?」

我想说,真的至于。

因为同样一件事,在成年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在孩子眼里却是庞然大物。

也正因为他们是孩子,能力有限,当时很多事情没有应对的办法。

等到时过境迁,事情过去了,但那种眼睁睁看自己被伤害,却无能为力的感觉,却深深刻在他们脑海里。

咱们有句老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别怪孩子「记仇」,也别怪他们敏感。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由一件又一件的小事组成的。

或许,我们没法保证自己能事无巨细地照看孩子。

但如果可以,还是要多体察孩子的需求,尽可能回应他们的感受。

这样,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可能变成孩子温暖的回忆,在他们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照亮前方的路。

当环境已经足够内卷

父母还能做点什么?

这条视频下面,有一条留言点赞很高:

「高考只是造成他心理创伤的一小部分,他上高中前已经被父母养育了十几年,这十几年也奠定了他怎么去感受和体验高中生活的基础。」

我挺认同这一点的。

但凡走过高考的孩子,就没有不吃苦,不受罪的。

图源:电影【青春派】

他们怎么看待高考,怎么回忆这段青春,主要还是看教育者的态度。

大嵩的心理创伤,除了环境和老师,父母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他现在还能回忆起,高考出分后父母吵架的场景。

夫妻俩指着对方抱怨:

「你把孩子毁了。」

「都是因为你当初……你没有……」。

然后一起指责自己: 「都是你当时不努力,你这成绩这辈子怎么办?」

整个家像战场一样,家务没人干,早上躲出去,晚上回来父母还在吵。

后面报志愿,大嵩本人也没有选择权,因为在父母看来:你考得这么低,还能去哪里?

从他们的反应,不难推测出,大嵩求学这12年里,父母的期待有多高,又因为他的成绩吵过多少回架。

望子成龙本没有错,很多时候,孩子也确实需要父母推这么一把。

但想把孩子培养好,我们要做的、能做的,肯定不只是这个。

比如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比如尽可能把学习过程变得好玩有趣,让孩子学得不那么痛苦,他才不会抗拒厌烦;

比如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水平,实际遇到哪些困难,并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比如及时、了解升学信息,做好路径规划,找更适合孩子的方法……

我见过很多父母养孩子像拉弓一样,一直用力,却不给实际帮助,结果不外乎就两种。

要么孩子心里那根弦,绷得太紧,还没到发射那天,就绷断了;

要么孩子像箭一样,在高考那刻,蓄了最满的力,冲向高峰。

但高峰之后即下坠,孩子的心力会像抛物线一样,直接向下走。

换句话说,就是再也不想学,也没有奋斗的动力了。

我想提醒大家:人生有很多考试,高考只不过其中比较重要的一场。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开始跑赢所有人,而是始终持续向前,步履不停的动力。

而他是否拥有这种品质,就看我们的教育方法,有没有足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