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爸妈,这是我们的『24』故事」

2024-02-14教育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

敲响农历新年的钟声

迎来全新旅程的开始

家人团坐,灯火可亲

空医大人的故事常读常新

2024,推开新年的大门

遇见我们的「24」

24岁的年纪

成为一名军人

是学员刘子龙15岁时就有的梦想

2019年,19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

如愿考入空医大

成长在这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名校

他让流下的每一滴汗水

都不负年少许下的誓言

新训时,他是「新训优秀个人」

学业上,他作为优秀学员被保研

训练中,他获得多个项目第一

并多次打破记录

2024年,他将正式迎来自己的24岁

都说24岁距离18岁与30岁等长

如今,站在年少成人与三十而立的中间节点

他的人生也迈入了实习的全新阶段

开启了无数作为医生的第一次

第一次写病历,第一次上手术

第一次值夜班,第一次管病人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实习中看到那些患者,

我希望能够真切地做些什么,

当患者对我说『谢谢』的那一刻,

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成为一名好医生,是我坚实的动力。」

展望未来,刘子龙憧憬

24年毕业的研究生

今年即将硕士毕业的研究生学员王鑫菊

没想到成为一名优秀的皮肤科医生

要比自己想象中困难许多

2016年,王鑫菊顺利结束了本科学业

考研选择专业时,她却犯难了

一边是自己追求的医学事业

一边又想为以后腾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经过多方权衡,她选择了自己想象中

相对「清闲」的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

师从李春英教授

然而,现实与想象大相径庭

导师告诉她

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

治疗困难,不易攻克

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深入挖掘和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

仅仅达到「合格」的标准

就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

一向不服输的王鑫菊

周内扎根临床科室,晚上和周末醉心科研

平时受到科室专家教授前辈们的熏陶

她卯足了劲向上「生长」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

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

共发表 SCI 论文 2 篇

「在皮肤科,我学到的不仅是医学上的知识,

更多的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不悔当初的选择。」

如今,即将面临毕业

王鑫菊希望能够顺利通过所有考试和培训

以优异的成绩继续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医

为军队的医疗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24mm镜头下的团圆

春节期间

校园各处洋溢着新年的喜庆

沉浸在新春游园会中

和战友们体验着种类丰富的小游戏

对于今年年初才刚刚融入的大家庭

卫训基地战士王传永感到格外开心

2023年6月,从地方大学毕业后

为了圆自己心中的军旅梦

他放弃了多家单位投来的橄榄枝

果断选择参军入伍

两个月的新训让他真正懂得了

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来到军营后,发现自己真的成长了不少,

也帮我改掉了许多陋习。

虽然今年在军营里过年,

心里有些失落,但是电话打到家里,

家人都由衷地为我感到开心和自豪。」

包饺子,涮火锅,看演出

王传永高兴道

这个春节,我们过得有滋有味

24次巡诊基层

「别担心,这是湿疹,

给你开我们中心自制的两种药剂,

坚持用一周,症状就会有很大改善。」

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

庞晓文主任医师正在远程接诊

距北京2000公里外

深扎大漠戈壁的空军某基地官兵

这是中心医疗队服务的第24个基层部队单位

不出营门,就能享受知名专家「面诊」

以及药品邮寄到家的便捷服务

这得益于中心创新推出6条医疗保障举措

也是大学开展医疗队巡诊基层的生动体现

万里巡诊路,服务无终点

为更好地保障驻守在高原、海岛等

艰苦边远地区的官兵

近三年来

大学共派出各支医疗巡诊队

超300批次共3000余名医疗骨干人才

上高原、下海岛、进戈壁

把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广大官兵身边

24小时的值守

与外面喜庆温馨的新春氛围不同

西京医院急诊科依旧忙碌

送来的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复杂

需要值守的医护人员在最短时间迅速反应

热乎的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

家人打来的电话接到一半

就丢下手机奔向了抢救室

心里苦涩,但他们依然不忘自己的职责所在

即便是万家团圆时

在这里,每天24小时

依旧能看见争分夺秒的「生死时速」

与死神奋战的最前线

医护人员承载着

一个个患者和一个个家庭的希望

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

是健康的「守门人」

是我们眼中的「白衣天使」

但他们也只是穿上白大褂的平常人

24年工作履历

也许在平常人看来

脑电医生的「出场」并不频繁

但工作了24年的儿科王峰医生

却在这份并不「显眼」的工作中

越干越有激情

1994年,她作为一名临床医生

入职唐都医院

长期辗转在病房间

她逐渐对脑电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脑电波是反映患者病情的参考,

最基础也最重要。」

1999年,医院急需专业的脑电医生

王峰自告奋勇加入了这支

心心念念已久的「队伍」

她回忆,当时科室就只有一台脑电图仪

面对需要做脑电波检查的病人

可谓「供不应求」

需要脑电医生不断精进技术

根据检测图像分析准确的病因

挑战越大,王峰动力越足

每次培训,她总是一丝不苟的学习

再对比实践,查缺补漏

一张张脑电分析报告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关键参考

「虽然工作在幕后,

但今后我还是想一直做下去。

工作24年了,谁会舍得离开家呢。」

王峰说

第24件入馆展品

「这是赵院士亲自搬运进馆的第24件展品……」

口腔国际医学博物馆内

站在远古动物化石展厅前

工作人员指着一块

准格尔巨犀头骨化石满怀回忆

这是3000万年前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

也是首批入馆的近50件展品之一

赵铱民院士回忆道

为了收集到这块化石

他曾先后4次前往青海

遇车坐车,没有车就坐拖拉机

一次坐拖拉机途中偶遇河流涨水

他们没有掉头返回

而是耐心在原地等待了4小时

直到河水消退,又继续前往文物发掘地

3000万年的情缘

由大家不辞长途跋涉的辛苦缔结

才让更多人有机会认识远古巨犀

而这仅仅只是建馆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

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个难忘的故事。」

收藏文物的过程中,类似波折屡屡发生

空医大人却凭着

对口腔医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建成了世界上

藏品历史之久、门类之全

质量之高、影响之广的

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

新年接诊的第24位患者

把老奶奶送出院

第九八六医院急诊科

彭雅滨主任和邵泽斌医生

都深深呼了一口气

「今天又是开心的一天!」

原来,就在2月9日除夕夜晚上

一位老奶奶身体突发不适

被送到急诊科时

她正蜷缩着身体

说肚子很疼,通便不畅

神情极为痛苦

邵泽斌医生第一时间为她查体

后诊断为肠梗阻,乙状结肠癌

了解情况后,急诊科医护人员

立即给予急救处理

原本需要入院治疗

但正值春节,患者坚决拒绝

为了达成治疗与患者意愿的合理协同

彭雅滨主任经过再三考量

制定出了科学的诊疗方案

在急诊科医护人员一天一夜的精心护理下

患者症状很快得到缓解,撤除了监护仪

圆了回家过年的愿望

奶奶临走时由衷地说

「太感谢你们了,能让我能回家过年!」

这是值守春节假期以来

科室接收的第24位患者

每当看见一位病人痊愈出院

他们的干劲就愈发十足

春山可望,万事可期

过去一年

我们追风赶月,攻坚克难

一段段难忘的经历犹在眼前

长风过隘口,奋斗正当时

2024,愿我们笃行不怠

创造更多属于奋斗者的故事

来源:空军军医大学

编辑:木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