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而实施的一项高等教育院校建设计划。该计划始于1995年,目的是到21世纪初,重点支持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进行学科建设和整体提升,使其在教育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有显著提高。
被纳入"211工程"的大学通常被称为"211大学"。这些大学在学术研究、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支持,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其中一些大学同时也被列入了"985工程",这是另一个旨在推动中国顶尖大学发展的计划。截至2023年,共有116所高校被列入中国的「211工程」计划。
211大学排名前十名的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只是211大学,而不是985大学排名前十名分别是: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郑州大学。
从排名来看,两个前十名的学校都没有师范一类的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你再看看(请自己查阅)所有被列入211大学的大学名单,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全国几百所师范大学,被列入211大学的,师范一类的大学也是凤毛麟角,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这8所全国知名的师范大学被列入211大学。211大学最多的北京(26所),也只有一所师范大学被列入211大学,第二的江苏(11所)、第三的上海(10所)、第四的陕西(8所)、第五的湖北(7所)也只有一所师范大学列入211大学。因此,只有三所大学被列入211大学的安徽,地处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没有被列入211大学就非常正常,不足为怪。
实际上,入选「211工程」的大学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标准和条件。
1. 学科水平:学校必须拥有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地位。
2. 教育质量:学校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质量要高,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包括一定数量的院士、杰出教授和其他高层次人才。
3. 科研成果: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科研产出,包括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等指标。
4. 基础设施:学校要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设施,包括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络等硬件资源。
5. 社会服务:学校需要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6. 国际化程度: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包括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交流、留学生人数等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7. 政策支持:学校所在的地方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保证学校的发展和建设。
8. 管理水平: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治理结构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确保学校运行高效、规范。
所以,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与全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相比,在上述8个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在安徽省师范类院校(安庆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排名属于一流的师范大学,但就全国来讲,办学实力与上述的8所师范大学相比,可能有一定的悬殊。
安徽师范大学虽不是211大学,但安徽师范大学仍然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
安徽师范大学设有17个学院,包括文学院、政法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传媒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学校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84个本科专业。学校还设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
安徽师范大学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由安徽师范大学校长李亚栋院士牵头申报的清洁能源与催化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正式获批,这是首批6家安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里唯一由安徽省属高校牵头申报的项目,体现了学校在科研方面的重要地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