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宝蕴阁|珐琅彩竹石诗文盖碗

2024-01-10收藏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如果你曾拥有过一片竹林,那你一定会念念不忘。尤其是夏日午后,竹林深处翠意葱茏,自生清凉,微风拂过,簌簌有声,幽幽竹香,沁人心脾……眼、耳、鼻都有都有着最为直观的美好感受,沉浸其中,惬意无比。中国文人自古爱竹,先秦【诗经】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以绿竹比君子;魏晋阮籍有「修竹隐山阴,射于临增城」,视修竹为隐士;唐诗宋词对竹的吟咏更是不胜枚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苏东坡曾写过一篇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中讲述了友人文同画竹的理论,「胸有成竹」即典出于此。文同的「墨竹」首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之风,墨竹也成为中国文人画中重要的题材之一。后有「元四家」之一吴镇喜画「墨竹」,他以文同「墨竹」为宗,作品中「五墨齐备」,浓淡相宜,被誉为「用墨宗师」,传世有墨竹谱册【万玉藂】,苏轼的【偃竹记】也被收录其中。

元·吴镇·墨竹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文同·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珐琅彩墨色竹石纹题诗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御窑有一款经典的墨竹题材器物——珐琅彩墨色竹石纹题诗碗,器物上以珐琅彩绘墨色太湖石与竹丛,墨彩浓淡分明,素雅清幽。康熙时期的珐琅黑彩黯淡且不稳定,需罩施一层薄透的茄皮紫或淡绿彩,以增加玻璃光泽和稳定性。到雍正朝才研制出了这种理想的黑彩以及合适的褐彩,如此一来,画师就能在瓷器上呈现出几可媲美传统纸本水墨画的效果,成为雍正珐琅彩瓷的一大亮点。

宝蕴阁珐琅彩竹石诗文盖碗的主体画片以雍正器物为范本,底釉特意采用了一种类似古画绢纸的淡黄色釉面,比白色底釉更柔和悦目,更具古雅意味。画面中湖石峻秀,数竿修竹拔地而起,橫倚斜出,疏密错落,竹影婆娑,在淡黄色底釉衬托之下,尤有一种「非烟非雾一林碧,似雨似晴三径凉」的清雅意境。盖钮和胫足皆以墨彩精工满绘,制式严谨。

器物上的墨竹穿插有序,密叶疏枝,布置得颇有巧思,可由小观大,见万玉藂集之势。画师以淡墨画细瘦竹竿,下短上长,粗细亭匀,节理处一笔弧线强化立体效果,刚直秀劲中又有婀娜温婉之意。枝稍以单线绘就,似有弹性,纤而不弱,柔而不软,显出遒劲笔力。竹叶俯仰向背,缜密安排,用墨深浅有度,渐远渐澹,嫋嫋如在轻烟薄雾之中,颇富文人放逸抒怀、潇洒清润之趣。

湖石轮廓硬朗,墨线转折、起伏、主次、前后皆有章法,用笔提按顿挫,沉着痛快。山石上采用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的「米点皴」,用饱含墨彩的横点,密集点皴,泼墨、破墨、积墨并用,最能表现竹林深处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最后再用淡墨根据明暗关系加以渲染,突出立体感,调节石以石之间的空间感。整体用墨浓淡相宜,湖石滋润朴厚,气宇非凡。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石寓意长寿、「石」来运转,竹寓意君子,石的刚硬又和竹的飘逸两相对映,妙趣横生。

碗盖上隶书题写的「万玉藂」三字源于元代吴镇墨竹谱册名,又以行书抄录其谱册中有关苏东坡画竹题诗的故事如下:「东坡先生守湖州日,以逰何道两山,遇风雨。回憩贾耘老溪上澄晖亭,命官奴执烛,畵风竹一枝于壁。题诗云:更将掀舞势,秉烛画风筱。美人为破颜,恰似腰支袅。后好事者刻于石,今寘郡庠,余游雲上,摩挲久之,归而每笔为之,不能仿佛万一。时梅雨初歇,清和可人......」诗文排布错落而有节律,笔墨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欣赏这件竹石盖碗,仿佛窥见到中国古典园林之一隅,那种清寂幽深的静谧贯彻心间。墨竹清冷,却尤有一种高洁之气,其蓬勃葱茏之姿又令人心生欢喜。一器之上,从文同、苏东坡到吴镇,再到清代御窑,见证着「墨竹」千年文脉传承,而墨竹所代表的中国文人清秀峻逸,挺拔洒脱的气质也由此得以庚续。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