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邮票中的道教圣地之崂山

2024-04-26收藏

「劳山」最早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郑笺云:「劳劳,广阔」。但对「劳山」的解释也不尽一致。一说该山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二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秦始皇到崂山时,劳民伤财,因此称为「劳山」。 【后汉书·逄萌传】、【魏书·释老志】、【魏书·高祖纪】、南朝梁弘景【名医别录】、唐【元和郡县志】、【齐乘】、清【一统志】沿用「劳山」。「崂山」 最早见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绍传】。明末黄宗昌修【崂山志】后,「崂山」一名逐渐被采用,。【神农百草】、【本草围经】沿用「崂山」,清黄宗昌修【崂山志】以后至今使用「崂山」。

崂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最高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为崂山的主峰。崂山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区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

崂山山区共有23条主要河流,由山区中部呈放射状扩展分布。其中,向西流入胶州湾的有白沙河、五龙河、石门河、惜福镇河、小水河、李村河、张村河、王埠河等8条;向东流入黄海的有土寨河、石人河、王哥庄西山河、王哥庄河、晓望河、刁龙嘴河、泉心河、石头河等8条;向南流入黄海的有南九水河、西登瀛河、小河东河、凉水河、流清河、八水河等6条;向北流入即墨市的只有葛家河1条。这些河的特点是源短、流急、属季节性河、多直流入海。

崂山属基岩型海岸,故其海滩甚不发育,即有海滩之处,也多为岩滩、散礁、碎石和粗砂砾石。潮间带之物质组成,主要为砾沙、细沙,或亚细沙、亚沙土、泥沙、沙泥或泥。主要有王哥庄滩、仰口滩、八水河滩 、流清河滩、东松口滩 、沙子口滩 、大江口滩。

崂山东南两面临海,绕山海岸线长87.3公里。崂山海岸线北起江家土寨后小北河口,南至崂山头又折而西,直到麦岛西山根,绕山区海岸线长达87.3公里。由于受燕山运动晚期花岗岩侵入影响,崂山山区的山体延伸入海,构成了沿海的陡壁、岬角、岛礁、海湾和潮滩。崂山海岸基本为海蚀地貌。崂山沿海属基岩海岸类型。

崂山是道教名山。

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就有方士、巫师在崂山餐霞修炼,唐、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元、明两代达到鼎盛,至清代不衰。

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崂山,邱处机三次来崂山说法阐教,影响深远。嗣后,北七真在崂山各创宗派,争建道观,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繁荣,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在崂山道教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有李哲玄、刘若拙、邱处机、刘处玄、李志明、徐复阳、张三丰、孙玄清、耿义兰、齐本守等著名道人受过皇帝敕封。

崂山山区内尚存道观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通真宫、华楼宫、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百福庵、大崂观和太和观。其中,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皆修葺一新,成为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据山志记载,秦始皇曾赴崂山求仙,会仙人安期生;徐福入东海求仙药时曾从山中出发,今太清宫前海中尚留有徐福岛,为当年徐福东渡入海之处,宫东面有一巨石,上书「波海参天」,下书「秦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传说秦始皇曾于此东望蓬莱。

崂山道众常说:「崂山道观天上星,七真降临归正宗,若问宫观谁为首,老君峰下太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