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雕母、母钱、样钱以及「金口未开」

2024-04-03收藏

中国古代方孔钱,多为翻砂模范铸造,因而有雕母、普通母钱、样钱、子钱之分。清代尤为多。

而在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制作的标准样板钱就是母钱。母钱可分为三种,即钱样、雕母钱和普通母钱。

钱样是根据钱币的设计,用锡、象牙或红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钱币样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审定。钱样还不能算作钱币,不能流通。钱样理论上应该只有一枚(同一版别),数量极少,在市场上几乎不能见到。

「样钱」作为钱币学的专用词,即钱币的样板、样本等,用于中国古钱币时包括多种含义和组词,如钱样、试样、部颁样钱、呈样、大样、小样等等。铸造新版钱币,须先铸一批试验性质的钱币—「样钱」,供上级机关审核,从中央到地方钱局都有这个程序。

张光华著【陇泉集粹】清 • 文宗 咸丰元宝背宝巩当五百阔缘样钱(63.6×3.5毫米,62.9克)

成交价:RMB 632,500

如铸币工厂要对配料、工艺、成本等情况作测试,同时向主管部门报告铸币工作进度及接受钱币质量审定等因素,都须先试铸「样钱」。

晚清至民国,收藏家对清代样钱还不太重视,解放以后一些钱谱也很少提到样钱。时至今日,雕母、母钱寥若星辰,样钱以其稀少、样大和做工工整、细致等因素,越来越为钱币爱好者所关注。样钱的质地、存世量介乎于母钱和普通流通钱之间,但其价格是远高于普通钱而接近于母钱的。

而雕母是按照朝廷规定的那种规范性的钱的形式,把它雕刻出来。

清「道光通宝」宝源局小平雕母一枚,直径:25.27mm、厚:1.78mm

成交价:RMB 57,5000

雕母做出来以后开始翻铸。第一次翻出来的钱叫铸母。雕母和铸母的区别最明显表现在钱币的文饰内容上,

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其笔画比同版式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

而普通母钱的钱文笔画也非常清晰,但因为普通母钱是翻铸而成,一般会经过冷加工,因此钱面上还会有打磨的痕迹。

雕母和普通母钱的边缘上还保留有拔模子的斜度,又称作鱼脊背。

古时翻铸钱币采用刻模灌铸,因此制造出来的行用钱的体积会比作为刻模样本的母钱稍小。母钱的大小、厚度都超出常品。在钱币的收藏中,首先要留神体积超出常品的大钱,要注意分量异于常品的厚重钱。铸造母钱所使用的的铜质地精良,所以品相一般较好。不会进入市场流通,它出世的时候就是一枚珍稀钱币。数量稀少。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雕母钱里的「金口未开」雕母。

雕母之穿口,分方形与圆形之分,谓之金口。需皇帝批准铸钱方可将其穿口由圆改方,叫做开金口。而未被批准铸钱的雕母就叫做「金口未开」。

清「嘉庆通宝」宝源局小平雕母一枚,直径:30.09mm、厚:1.93mm

成交价: RMB 483,000

据鲍康【大钱图录】记载,钱局每开炉铸钱,先取精炼黄铜制成雕母,再以雕母翻铸若干母钱,最后用母钱翻砂铸流通钱,因此雕母又称祖钱,均为手工雕刻而成,枚枚不同,在钱币铸行流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特殊的性质,加上钱局使用后往往存盘入库,故民间流传甚稀,而其工艺的特殊性又使雕母具有流通钱无法比拟的艺术观赏价值。而「金口未开」雕母更是少之又少,极为罕见。金口未开的雕母,也可叫做「祖钱」。

清 「光绪重宝」背「宝黔当十」部颁雕母(33.7毫米),崔家平、原野良一、小川浩迭藏,珍,极美品

成交价:RMB 1,840,000

我国钱币收藏和研究历史悠久,到清朝中期有明显发展,但当时的钱币收藏和学者的主要目光集中在前朝钱币。清朝货币由于是当时的通货,容易收集,不引人注意;也有可能为避免嫌疑,如同国家禁止非法买卖人民币同样道理。民国后,中国古泉学会和中国泉币学社开始注意清朝钱币,经过竭力提倡,研究清钱开始形成风气,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清钱。

经过前人不遗余力的搜罗,加上钱样、祖钱、母钱、样钱的制作精美,普通百姓也乐于作为家传的有历史价值的工艺品收藏。品相精美的钱样、祖钱、母钱、样钱已经很难见到了。因为大多数是在流通钱中拣选发现的,往往都经过了流铜的摩擦磕碰,已经失去原有的气韵了,母钱特征也不是很突出。近年发现的母钱的品相一般都比不上以前老收藏家的,有些确实失去了母钱的特征。老一辈钱币学家和收藏家看惯了过去精美的、传世未受损伤的母钱,对当前拣选出的母钱提出疑问,主要是认为当前拣选的母钱不够精美。

而宋代等年代母钱,由于母钱辨别点不多,且极为细小,因此广受争议,也需要大家继续研究学习。一般以尺寸,文字精细程度以及外廓整齐度,穿口精准度来判断,目前宋母仍然为价格低洼区。

南宋 绍兴元宝 折二背星月母钱直径29.4×1.5mm 重6.6g

成交价:RMB 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