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线下文物荟萃、线上祥龙贺岁,故宫喊你春节来看展!

2024-02-05收藏

2024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故宫博物院有哪些比较好的线下展览及线上互动项目值得一看呢?北京青年报记者为观众梳理了包括故宫开年三大展览在内的线下7个展览,及「祥龙贺岁」线上展览活动内容,还有【甲辰太和】龙年生肖邮票及小神龙手机座、柿柿如意小摆件等文创产品也都值得「故宫迷」收藏。

线下观展:伊朗文物展、明清家具展等7个展览迎客

故宫博物院开年三大展览「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展」正在午门正殿、东雁翅楼、西雁翅楼同期展出。展览以精美文物串联起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明,呈现不同文化悠久璀璨的历史,更展现人类文明交流的源远流长。

「汇流澄鉴:故宫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展」正在文华殿展出,展厅中既有上千本精品图书垒起的「故宫书山」和「紫禁书城」,又有22件珍贵文物配展,其中不乏宋代五大名窑的精品瓷器、清乾隆碧玉交龙钮「古稀天子之宝」等精美文物。

故宫博物院「家具馆」位于午门西北方向的南大库展厅,经过修缮改造于2023年底重新开放。故宫家具馆独具展陈特色,按照书房、琴房、庭院等主题进行场景设计,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灯光营造不同的文化空间,辅以「仓储式」陈列,展示明清家具数量达数百件,提供观众近距离、集中式欣赏家具展品的机会,是这一类别文物爱好者的文化盛宴。

此外还有位于太和门内东南崇楼及朝房的雕版馆内展出的15000余件(组)故宫雕版文物、位于东六宫西北区域的钟粹宫展出的包括9张古琴在内的共55件故宫文物,这些都是2023年新开的展览,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欣赏性。

官网展览:「祥龙贺岁」——多语种版本向世界宣扬龙文化

为迎接甲辰龙年到来,故宫博物院官网于2月4日正式开启「祥龙贺岁」线上展览。展览分为「龙与生肖」「龙生九子」「龙纹图案」「龙在故宫」「祥龙献瑞」五大模块,涵盖龙文物主题图文和视频展示、建筑中的龙元素全景展示,以及新春文创等内容,包含中文版和英、法、俄、西、日五个外文版本。

其中「龙在故宫」模块依托「全景故宫」向公众展现故宫建筑中的龙文化,整合了太和殿、养心殿、储秀宫、九龙壁、万春亭等区域全景,制作龙主题热点按钮,将这些区域中典型的龙元素以高清图片着重展示,方便大家快速找到藏在故宫古建筑的龙形象。

官网的「数字文物库」栏目推出「辰龙献瑞」龙文物专题,展示有矾红地描金云龙纹油棰瓶、银錾刻鎏金双凤纹带托龙耳杯等代表性文物,涵盖瓷器、玉器、漆器、织绣等共计283件藏品,为公众呈现故宫博物院从红山文化的玉龙到清朝帝王龙纽玺印等与龙有关的特色珍藏。利用「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知识图谱」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检索标签,可欣赏超过6000条与「龙」有关的明清服饰、日常用品。部分藏品公布了全新多角度的文物影像,还可通过链接前往数字多宝阁或名画记,通过不同的浏览模式探索藏品细节。

官网的「故宫名画记」栏目推出「龙在苍穹」龙文物专题,该专题以故宫绘画藏品中的龙和松为主题,分为「甲辰贺岁」和「岁寒知松」两大板块,展示33件龙主题高清书画作品,其中15件文物是首次亮相,生动地展现出栩栩之飞龙与遒劲之青松在千百年来前人笔墨下的气韵与风姿。观众可以从中欣赏到广为人知的名画佳品,如中国传统绘画中最早出现「龙」形象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以及巨龙飞舞盘旋于海波云雾之上的陈容【墨龙卷】,高清影像让观众得以看到画面中极易被忽略的两条幼龙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为增加龙年文化专题的趣味互动,故宫博物院在微信平台开设有「传心拓意」小程序,从历代名帖中集字,选取带有「龙」与新春祝福的内容供观众体验拓印技艺,感受非遗传承。对故宫古建感兴趣的观众可进入「紫禁城365」小程序,参与随机10道与龙相关的建筑知识问答,如「猜一猜太和殿上装饰有多少龙纹」「汉白玉栏杆上龙头状雕件叫什么」「紫禁城中最大的云龙石雕是哪块」等,这些问题只要全部答对就可获徽章奖励。

龙年文创:【甲辰太和】「大龙票」领衔,龙年【故宫日历】在售

新春佳节逛故宫最应景的莫过于2024【甲辰太和】生肖贺岁个性化邮票,它是故宫博物院继兔年后推出的第二款生肖邮票。邮票部分选用金瓯永固杯和绛色缎绣缉米珠彩云蝠纹龙男棉龙袍两件文物,此外共有9件院藏文物在邮票中呈现。

故宫龙年主题文创品中,以院藏龙主题文物元素衍生的小神龙手机座、柿柿如意小摆件受到「故宫迷」的青睐,位于文华殿和御花园摛藻堂的故宫书店还能买到龙年【故宫日历】。

作为故宫博物院「零废弃」项目成果,一系列零废弃文创产品也在故宫商店展示售卖,这系列故宫文创产品是由回收的废弃物或自身带有环保属性的材料加工制作而成的。像在故宫商店展售的「天机物趣风物包」,画面取自故宫名画记中著名画家恽寿平的山水花鸟图册,而它的面料是回收塑料瓶再生而来,可谓是生于环保用于环保。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